北京国安队的球迷基础来自于历史传承和城市归属感,球迷的支持造就了工体的火爆,但火爆的球市更需要球迷、俱乐部等各方珍惜和呵护,形成文明、健康的球迷文化。
在中超赛场,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常年保持着4万人左右的上座率,球迷风雨无阻的加油助威,球队胜多负少的主场战绩,使得工体成为联赛闻名的“魔鬼主场”。然而,在高上座率、主场佳绩的背后,“京骂”等一些球迷不理性行为也使得国安工体主场饱受诟病。
传承与归属感造就“魔鬼主场”
北京国安队在本赛季签下了新的胸前广告,价值超过1亿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一名国安球迷促成了这次合作。
著名体育社会学者金汕说:“北京国安俱乐部的这种传承是很多俱乐部不具备的,很多小时候看国安比赛的球迷已经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骨干和栋梁。很多年轻球迷则是继承了父辈的基因,选择继续支持这支球队。”
中国足球职业化20余年,在北京国安这家俱乐部一直坚守的同时,北京这座城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在长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发现,北京已经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与多元化,胡同与四合院也在被高楼大厦取代,老北京已经被冲淡了味道。对于北京人而言,工体,正好可以安放自己的这一份乡愁。
金汕说:“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而言,几万人聚在一起的经历实在太刺激了。他们共同的符号是热爱北京这座城市,应该说,是在北京的旗帜下把他们聚拢起来,打造出中超联赛首屈一指的‘魔鬼主场’。”
欧迅体育副总裁姚震彦也十分认同工体是“四合院”的说法,“球迷在这里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就像过去邻里的感觉”。姚震彦认为,国安队拥有这样的球市,应该倍加珍惜。
国安俱乐部名誉董事长罗宁说过:“我们20多年来谁也不欠,就欠球迷的。”俱乐部近几年也加强了与球迷的交流、互动,每年的公益活动可以达到十几次,“第二现场”观赛活动、“国安球迷家庭主场体验日”、“工体开放日”等活动也在努力拉近与球迷的距离。不过,球迷认为俱乐部还能做得更好,北京球迷协会会长王文说:“俱乐部应该与球迷融为一体。俱乐部要给球迷实惠,把球迷的位置和利益放得更高。”北京球迷协会副会长张忠则认为:“现在俱乐部的球迷工作还是有些被动,常常被球迷的热情推着走,而不是主动出击。”
姚震彦说:“俱乐部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究竟为谁打比赛。球迷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球迷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远远高于俱乐部对于成绩和金钱的追求。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球迷的归属感和黏性对于俱乐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建设球场文明需要时间积淀
在工体,你很难听到现场介绍客队换人和进球的信息,这并非是赛事组织方的缺失,而是刺耳的骂声不得不让球迷本应享有的服务“打折”。
喜爱足球的王先生很愿意带着儿子到工体感受一下运动的魅力,但球场中的骂声,让他产生了犹豫,“(骂声)对孩子的影响不好,每次只能对他多一些告诫,脏话不能学”。尽管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到现场看球,但王先生还是控制着孩子看球的次数,“一年也就看五六场吧,尽量不选特别较劲的比赛”。因为“京骂”等因素,工体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很难见到小孩儿。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表示:“俱乐部有开辟无烟看台的想法,但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还无法立即实施。如果我们失去了这部分球迷,从长远看,俱乐部是受损失的。”
事实证明,用“堵”的方式治理“京骂”并不可行,工体以前用过刺耳的高音喇叭压制骂声,却适得其反。近两年,倒是随着工体的口号和歌声越来越多,骂声有减弱的趋势。王文表示:“对于球迷组织,我们强调必须杜绝‘京骂’。他们不骂,工体散座的‘京骂’就成不了气候。这就是球迷组织的力量。”媒体人梁言说:“在比赛踢得胶着或出现争议判罚的时候,全世界各地的球迷都有豪放粗糙的一面,球迷都有表达,也需要情绪的宣泄,但如果能换一种文明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球迷组织还是俱乐部,都认为“京骂”问题得到根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王文说:“七八年前,我们号召文明观赛,人走场净,但根本实现不了,球场里全是报纸和杂物。但现在,比赛结束后球场里很少有垃圾。七八年前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成了现实。”球迷李道然说:“我感觉工体的骂声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些场次甚至听不到。我相信‘京骂’也会像激光笔一样,最终在工体里绝迹。”
金汕说:“球场‘京骂’,或许永不会终结。在任何国家,赛场暴力都难以根除,甚至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相信北京球迷文化进化史上,‘京骂’会渐渐变为少数人的乐趣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