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或许将成为中超历史上最具悬念的一个赛季——联赛还有九轮,争冠序列中积分榜首位上海上港和第四位北京国安只有5分的距离,保级序列中第11位的广州富力和第15位的辽宁宏运更是仅有2分之差。
这样的悬念能维持下来,各支球队在夏季的引援显然功不可没。这其中,两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不容忽视,甚至将成为中超“资本化引援”时代开启的里程碑。
一是孙可的转会风波。看似一场闹剧的背后,是一出没有完成的资本大戏--天津泰达的赞助商权健不甘心只做一个赞助商,花天价买来孙可试图作为资产实现入股乃至最终控股泰达俱乐部,但无奈泰达即使与权健闹翻也绝不买账,这出大戏才以“孙可回娘家”这样的黑色幽默告一段落。
伴随政策的东风,近年来各路资本都对足球产业摩拳擦掌,而这其中最有想象空间的资产当属顶级联赛的足球俱乐部。而各个俱乐部的赞助商们显然有着近水楼台之便,很多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按捺不住,希望更进一步成为俱乐部的投资人。
而俱乐部原来的投资人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当然不能就此放手。即使自己的主业并没有产生超额的现金流,也要咬牙坚持。因此,强势的赞助商便开始祭出“奇招”,希望用迂回方式达到目的。
第二,则是恒大集团对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的增资并申请挂牌新三板,此后电光火石般完成了保利尼奥和罗比尼奥的转会。
不少人可能会问,恒大引援和孙可事情有什么关系?但这两件事情的确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恒大集团对俱乐部的增资,分为现金和足校球员两部分。增资的现金又立马用在了转会市场,引援完全放置在了资本运作的大背景下。而如果恒大俱乐部新三板成功挂牌,资本化的运作模式将更加便利。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挂牌后的恒大俱乐部以向特定投资者增发股份的方式获得现金,并购入球员资产,会不会在资本市场上引发追捧呢?
这种“资本化引援”,权健和恒大都做了尝试,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同,但都是先行军和探路者。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情究竟会对中超产生多大影响呢?
我们不妨回到此前谈到的赞助商问题来举个例子。在欧洲的转会市场上,球员个人赞助商和球队赞助商的耦合乃是转会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个人赞助商和球队赞助商统一,所有人的权益是最大化的,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梅西这样的天王级巨星。对于大部分球队和球员来说,赞助商的底线是不能冲突,如果有叠加效应当然更好。
因此,引援虽然表面上是主帅说了算,但一个商业化运营的俱乐部不得不考虑背后的金主。赞助商有强烈动机引进能够提升自己品牌的球员,怎么办?“资本化引援”目前来看是一条路——赞助商通过出资认购股份,还买到了新的球员,岂不一举两得。
赞助商介入只是一个例子,在“互联网+”大潮中的足球产业,未来衍生出球迷众筹等资本化引援的新形式,也未可知。
当然,如果俱乐部没有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规范的管理,资本化引援将极易变成一种“花式烧钱”,最终可能还是落得一地鸡毛。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多元投资,鼓励俱乐部所在地政府以足球场馆等资源投资入股,形成合理的投资来源结构。
如果未来有一批俱乐部达到这样的标准,“资本化引援”恐怕才能形成俱乐部、赞助商和球迷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