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每年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了传统的“数九”,从这往后的三九二十七天里,天气越来越寒冷。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微,气血不足”,特别容易手脚冰冷。同时,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容易导致胃部隐痛反酸、流感、咳嗽流涕、关节疼痛、痛风发作等症状。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在饮食、锻炼、进补方面各有何讲究?《生命时报》特邀养生专家给出方子,帮你的身体为开春打好基础。
三九补冬,以温为主
冬季天气寒冷,不但需要补益身体,还需以“温”为主,帮助人体积蓄能量。
“温补”是中医补法的一种,指用温性药物补养。临床上,对于肠胃消化机能减弱、食欲不振、性机能衰退、身体怕冷等衰弱性反应,常以肉桂、附子、干 姜、鹿茸等温热药物,加入滋阴药中治疗。一方面可以抵消滋阴药的寒凉,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大大增强对虚弱性疾病的治疗功效。
一入冬就开始忙着服补品、喝药酒,这是不可取的。按照中医理论,入冬即补并不是好的选择,反倒是到了冬至再补,才能有最佳效果。因为按我国农历推算,自冬至起即进入三九寒天,此时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此时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发挥其滋补功效。
冬季推荐的药膳首选虫草蒸老鸭:将老雄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煮开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5枚,用线扎好,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
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一个偏于补阳,一个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冬季温补之权威药膳。
三九养生,护好肾
中医认为冬主肾,肾精又是五脏之精的根本,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说法,因此冬季是固肾的好时机。
在避免过分疲劳的同时,更要注意节欲、少酒,避免酒色过度造成的肾精亏损。
首先,可适当进行食补。多吃些温热的食物来补阳,如牛肉、兔肉和羊肉等,有助于增强抗寒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吃温燥的食物,而应根据自身情况判断。
平时怕冷的人,在烹饪这些肉类时,可以适当放些葱、蒜、生姜、辣椒等辅助食材,提高肉类的温补功效;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配上白萝卜,可以滋阴润燥。此外,核桃、黑芝麻、橘子等食品,也有温补之效。
第二,睡眠充足、少熬夜,以保持心神饱满。饮食上可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肉、百合、莲子、小米等。
第三,老年人在这时要多晒太阳,不要过度劳累,少出汗,不做剧烈运动,避免无谓地损耗阳气。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多增添衣服,避寒就温以藏阳气。
三九锻炼,讲究方式方法
俗语讲“冬练三九”,此时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大好时机,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室外气温过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流速减慢,肌肉的黏滞性增加,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柔韧性降低,马上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因此,运动前要做一些准备活动,慢跑、擦面、拍打全身肌肉等。有时间就双手抱拳,虎口相接,左右来回转动。这样可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预防冻伤,还有预防感冒的功效。
冬病冬治“三九贴”
“三九贴”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它和“三伏贴”一样,都是通过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中药穴位贴敷来达到治病目的。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经典,三伏天里阳气最盛,祛除寒邪也最容易;三九贴则是“冬病冬治”的体现。
此时阳气闭藏,寒气最重,最需要增加阳气,祛除体内的寒、痰、湿、饮,从而缓解慢性咳喘、反复感冒、老寒腿、虚寒腹泻、女性宫寒等疾病。
常用的三九贴有化痰贴、关节贴等,将细辛、干姜、白芥子、半夏等温阳药制作成特定的穴位贴剂,贴敷在人体天突穴、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膝眼穴、肾俞穴等穴位。
通过该处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起到通畅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肺脾肾等诸脏功能的作用,进而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九贴建议到正规医院贴敷,有困难的患者也可以在医师指导下自行贴敷。
一般每天早上贴敷一个穴位即可,一天贴8个小时,连贴27天; 也可每一九连贴三天,每天选择三个穴位。
具体贴敷方法及穴位由医生确定。贴敷初期要注意贴敷处的皮肤状态,有严重皮肤过敏、瘙痒、水泡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并到医院接受相应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三九贴的主要功效是驱寒,因此要辨证选择。
同样是咳嗽,如果冬天重、夏天轻,平时感觉怕冷、四肢冰凉、有白沫痰或白稀痰的咳嗽适合使用; 舌苔黄厚、咳吐黄痰,感冒时容易嗓子肿的热证咳嗽就不适用。
另外,中药穴位贴敷虽然对轻中度患者有不错的缓解作用,但不能擅自停用平时的规范化治疗药物,建议遵医嘱,期间注意防风保暖,禁食寒凉,少食油腻。[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6-02-29 23: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