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贫血的理解就是缺铁了,需要补充铁,但是预防贫血,除了补铁,这些营养素也不能缺少。
贫血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缺铁,很有可能与缺乏这些营养素有关。
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缺乏易贫血。
维生素A: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以在肠道内与铁结合,保持较高的溶解度,防止抑制铁吸收的因素,如草酸,植酸,多酶等对铁的不利作用。
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此外还能将无活性的叶酸还原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防止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E:早产儿出生时,血浆和组织中维生素水平很低,而且消化器官不成熟,多有维生素E的吸收障碍,往往容易出现溶血性贫血,肌肉注射维生素E可以改善症状。
维生素B1:是婴儿期和儿童期的一种罕见疾病,特点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伴有感觉神经性耳聋和糖尿病,也可能出现心脏异常和眼底萎缩,与细胞内硫胺素缺乏状态和硫胺素焦磷酸化损伤有关。
维生素B2:会在小肠产生粘膜过激反应,小肠绒毛数量减少而长度增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转运速度增加,这些形态血变化影响到肠道内铁的吸收,进而引起继发性铁营养不良,引发继发性贫血。
维生素B6:血红素卜啉前体的合成都离不开B6,缺乏会发生小细胞性贫血,另外,B6摄入不足还会损害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
叶酸:叶酸缺乏,DNA合成受阻,导致红细胞成熟受阻,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大部分在骨髓内成熟前就被破坏,而造成贫血,称为巨幼红细胞贫血。
维生素B12:促进无活性的叶酸还原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并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若B12缺乏则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受阻,将引起巨幼红细胞血症。
铁:与血红蛋白的形成密切相关,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
钙:钙缺乏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一方面含钙丰富可减少部分草酸、植酸对铁吸收的影响,促进铁的吸收,另外一方面钙是血液凝固所必须的凝血因子,能够立即止血,防止血液的流失于浪费。
铜:能够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缺乏会产生寿命短的异常红细胞,缺铜引起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使铁不能与原卜啉合成血红素,导致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