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06阅读
  • 0回复

[养生保健]我国实现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309
金币
33287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27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5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09-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4-03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17-04-04) —
我国实现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三位一体构筑传染病“防疫大堤”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朱旭东

  多年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对突发性传染病有了“切肤之感”,也正是从这一标志性事件起,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和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病死率明显降低……我国启动实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以科技突破为重要抓手,在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核心领域抢占制高点,从“监测、筛查、救治”环节三位一体初步构筑了保障亿万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疫大堤”。

  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7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短短三天,但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时间赛跑,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接到疫情报告,便会立刻组织人员奔赴疫情一线,调查处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尽快做出预判。在这里,一支30人左右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针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筛查,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样本深度测序分析技术,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

  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表示,72小时内筛检标本识别新病原,使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谱,分离了一大批菌毒株,通过病原学数据的获得,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从临床诊断上对地区传染病流行病原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本底资料。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通过项目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临床-疾控-科研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锻炼和提高了防控队伍的病原检测、分析和新病原研究发现的技术能力,并在H1N1流感、H7N9流感监测和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科技让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更从容

  疫情常有季节性,可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说来就来。

  2010年8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曾陆续发现20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将消费者吓得不轻。

  “当年发现的病例,在国内是第一次报道。”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所长甄世祺说,患者发病前24小时都吃过小龙虾,排除了导致肌肉溶解的化学物质后,只能归因于小龙虾。

  作为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目前依然无法检测。但甄世祺等人没有气馁,他和团队不厌其烦地调查、取证、溯源,至今完成共计2600多种化合物的检测和排查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数据。

  秦怀金告诉记者,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在艾滋、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技术能力显著增强,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更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徐建国表示,随着我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当突发疫情来临,曾经的恐慌和手足无措将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科学的检测、筛查和救治,增加防范风险的信心,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从“零散不均衡”到“全链条流程”:让传染病防治更有力

  此前,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存在技术零散、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秦怀金指出,多种病原体诊断缺乏方法和试剂,产品转化偏低,大多数少见罕见病原体没有检测方法;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应急体系的建立,我国在传染病防治的“监测、筛查和救治”等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全流程的覆盖。“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加筑牢了传染病的‘防疫大堤’。”秦怀金说。

  据了解,围绕传染病监测和预警、防治的需求,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的重要特色之一。

  陈传宏介绍,传染病防治专项集中了来自卫生、农业、军队、地方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力量,构建了国家级、区域级和临床机构的800家实验室,发展了症候群监测为基础的病原监测实验室网络化技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病原谱监测网络,形成了覆盖我国不同地区的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

  在专项支持下,我国还依托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独创了“国家-省-地市”三级传染病实验室分子分型监测预警网络化技术体系,建立了27个省级中心实验室和26个地市级网络实验室,根据各地监测病种、进行了分子分型技术的评估应用,实现了对所有地区的覆盖,使传染病“防疫大堤”更加可靠。

预防胃癌多吃豆制品

胃病,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的通病,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殊不知,普通胃病竟也会发展成胃癌,尤其是一下4种胃病患者,就要格外重视是否会胃癌上身了。

四种胃病极易发展成胃癌

1 大面积胃溃疡

大面积的胃溃疡通常是指直径大于2cm的溃疡。如果发现大面积的胃溃疡就要马上进行治疗,至少治疗6周以上。溃疡痊愈后,也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维持半年至一年的巩固性治疗。

2 萎缩性胃炎

大多数萎缩性胃炎都会最终发展成胃癌,甚至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病症。因此,建议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要坚持治疗,至少每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及时发现胃癌。

3 胃息肉

一旦检查出胃部有息肉,无论大小都要及时切除,且要进行病理检验,以确定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

4 残胃

残胃是指因某种疾病而切除部分胃部。研究表明,5年或以上的残胃,患胃癌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可见残胃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建议做过胃部手术的残胃患者,每隔一年就要进行胃镜的检查。

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胃癌的预防越来越重视。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胃癌的威胁呢?专家表示,科学饮食是关键。预防胃癌要从科学饮食做起。

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制品的人得胃癌的危险性低

消化科专家的共识是,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制品的人得胃癌的危险性低,大豆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蛋白酶抑制剂,有抑癌作用。

经常食用鱼、肉、蛋和牛奶等动物性食物者,得胃癌的危险性大大减少。这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对胃内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必须食用新鲜的鱼、肉、蛋类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烹调鱼、肉食品,以红烧和清蒸为好,不宜食用腌制的、熏烤的或晒干的。

黄绿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每人每日应保持摄入黄绿蔬菜半斤至一斤,对胃癌有预防作用。

微量元素硒有抗氧自由基和防胃癌及其他癌症的作用,含硒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海产鱼、香菇、银耳、黄花菜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适当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条件的还可口服硒酵母,可取得明显成效。

许多天然食物,如大蒜、猕猴桃、核桃、莲子、干笋、海带、紫菜等都有防胃癌作用。茶叶也有防胃癌作用,以绿茶、花茶为佳。
[ 此帖被姜谷粉丝在2017-04-03 08:01重新编辑 ]
2条评分金币+17
天人地 金币 +7 - 2019-01-18
妞妞乐乐 金币 +10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7-04-0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