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远视、白内障、眼底疾病,随着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我国40岁以上“用眼刚需”的老年性视力问题愈发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一代光学人工晶体为一体化解决白内障及老视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老龄化促使老视问题日益严峻
老视也称老花眼,由于眼球的调节能力减退而形成的视力缺陷。老视多从40岁左右开始,随着年龄增长,晶体核逐渐硬化,晶体的可塑性和弹性下降,睫状肌功能变弱,从而使眼的调节力减退,以致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视问题日益严峻,且有年轻化趋势,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未矫正的老视人数约为3.71亿人。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低头族”行列。国际知名调研机构益普索去年底发布的《40岁以上职场人群视近困难发生率及全程视力重要性调研报告》显示,81%的受访者每天使用电脑或IPad超过4小时,对于中距离视力需求明显;94%的受访者每天查阅微信,其中55%每天查阅微信超过10次,“看手机”已成为当代40岁以上在职人群的用眼“刚需”。看书看报、手机微信(近距离视力),看电脑(中距离视力),开车、看电影等(远距离视力),单纯通过佩戴近视镜、老花镜,已难以同时满足全程视力的需求。这一现状与大部分患者存在的认识误区密不可分,不少患者认为老视治不了也不用治,通常选择通过佩戴老花镜来解决视力模糊问题,许多人要备上多副眼镜,且两三年就得更换,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老视治疗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需要满足日常生活全程视力的要求,所以它是生理功能的需求。在现代社会的情况下,更多是一个社会心理的需求,这个需求也是两方面,一是病人本身,大家都希望保持年轻,年轻意味着活力,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情结。
白内障老视一体化技术成国际眼科学术发展新趋势
屈光性人工晶体手术是目前成为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视觉矫治方案,致力于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国内对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已熟知,其不仅帮助白内障患者重获清晰自然的视觉,同时矫正老视问题,成为眼科学术发展的新趋势。
过去做的多是防盲性手术,大批量地做,做完后病人看见0.5以上就非常高兴,0.3以上就算脱盲了。现在做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选择晶体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三焦点人工晶体,不但要矫正散光、高度近视、高度远视,像差也要考虑到,要把患者的视觉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因而,精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晶体和医生的技术都很重要。术前把患者眼睛评估好,如果有高度近视,首先要矫正近视,如有散光则需矫正散光,如果角膜不平整或有球差,如何与角膜、球差相匹配,必须有相应设备的检查好,做好充分的准备,病人的手术效果才能好。同时还要能查视网膜功能好不好,必须做OCT检查,OCT可以发现黄斑区的轻微改变,这些都需要在术前处理好。
任何手术都是为了提高视觉质量,如果眼底本身有病变,就会影响它的效果。所以有眼底疾病的患者要先治疗眼底,评判其眼底功能怎么样。正常情况下,一般要求眼底是健康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年龄大了的人或早或晚都可能会得白内障,新技术让医生有了更多选择。比如现在白内障的手术标准已放到很宽,是因为做完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会提高,这都依赖于精准的术前检查。
资料显示,作为国际先进的白内障老视治疗技术,三焦点人工晶体能全程覆盖远中近视力,一体化解决白内障老视的矫治。从临床应用来看,三焦点人工晶体术后全程远中近视力质量高,脱镜率高,大大减少光晕、眩光等不良光干扰现象。自2012年被应用于欧洲临床治疗以来,目前全球已完成约五万例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引入三焦点人工晶体。希望能将这项前沿治疗技术带给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患者,通过规范的途径有效解决白内障、老视等视觉健康问题,让患者能够重新看得清、看得好。
长期驼背伤害心肺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印象中,佝偻的身躯似乎是老人的正常形象。殊不知,“老驼背”并非常态,只要保养得当,岁数大了,照样可以“站如松”。
驼背有两大元凶
第一大元凶是骨质疏松。《中国骨质疏松骨折防治蓝皮书》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亿人存在低骨量。这在老人身上的主要表现就是佝偻、驼背。
50岁后,人体的骨骼代谢趋向负平衡,分解速度大于重建速度。人体骨质开始减少,骨密度变低,骨强度下降,骨骼内开始发生微小的骨折,使得脊柱出现前弯。年纪越大,微小骨折就越多,脊柱弯的幅度越大,人就变得更矮,驼背更突出。所以,老年人应随时关注体态,当身体出现佝偻、驼背时,及时就医。
第二大元凶是肌肉力量下降。中老年人体内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肌肉强度和弹性逐渐下降。弯腰时,肌肉不能给腰椎提供足够的力量支撑,也会导致脊柱越来越弯。由于女性雌激素比男性雄性激素下降得更快,因此,女性往往矮得更快。
长期驼背伤心肺
低头、含胸、驼背常常让人觉得邋遢,但驼背不仅仅是有损形象,它会给健康带来多种危害。
心跳加快、心慌。正常人胸廓中心的高度约20~25厘米,驼背后会减少3~5厘米,且会出现胸骨下陷,使心脏在胸骨的挤压下不能充分扩张,排血量减少。为了获得足够的养分,心跳就要更快,心慌随之而来。
心肺功能受损。随着胸廓变形、胸腔容积缩小,呼吸的活动幅度受到限制,影响肺活量和呼吸的通气量,会使老人运动能力大大下降,限制其活动强度、频率。
便秘。驼背会影响消化,因腹腔容量变化,易引起便秘。严重的驼背还可能引起内脏移位,影响血液循环。
引起颈肩、背部、胸骨部疼痛。驼背后,头颈部和胸前部肌肉紧张,脊柱后凸,腰背肌受到牵拉,易发生劳损。因此,当他们坐、站时间稍长,就会感到背部甚至腰腿酸痛。
导致头晕和手臂麻痛。这与颈椎曲度变小,严重时压迫穿行于颈椎之间的椎动脉,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
好习惯可防驼背
站立、走路抬头挺胸。良好的站立、行走习惯,对保持脊柱挺拔意义重大。站立、行走时,胸部要自然挺直,两肩向后打开、自然舒展。老人走路时应昂头挺胸,自然摆臂,迈开步伐。
少坐矮沙发。坐姿挺拔,能防止脊柱和肩背骨骼因长期弯曲而变形。老人应避免让脊柱长时间保持弧形,比如,少坐低矮、柔软的沙发,减少下棋、打牌等需要久坐活动的时间或次数。偶尔久坐后,可以做扩胸运动,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饮食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量高的菜肴、豆类和豆制品,多喝牛奶或豆浆等,有助于减缓骨质丢失。必要时,可每日补充500~600毫克钙制剂。多到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
4个动作矫正驼背
老人如出现驼背问题,以下4个方法有助矫正。
贴墙站立。两脚跟、小腿肚、臀部、两肩及头部后侧均紧贴墙壁。注意两腿并拢,膝盖稍用力后挺,收紧臀部肌肉,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两肩稍向后张,双臂自然下垂,脖颈挺直,下颌微收。每天站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后仰振臂。正坐于椅子上,两臂向前伸直,向上举起,至头顶时,保持两臂伸直,向两侧打开,轻轻向后振动,每次10~20分钟。
仰卧。仰卧在床上,在驼背凸出部位垫6~10厘米的垫子。全身放松,两臂伸直,掌心向上,同时两肩后张。保持5分钟以上,每天2~3次。
体操棒锻炼。保持坐或站立姿势,双手横持体操棒或长度超过肩宽的棍棒,放在肩背部。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直至肩背部肌肉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做1次,可有效拉伸肌肉,减轻驼背症状。[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05-31 07: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