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旬,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了糖尿病地图第7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成人患者数已达1.096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1/4,其中老年人群占比接近20%。老年人群整体发病率也从20%升高到2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是伴发疾病较多,如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需要进行降糖、降压、降脂和抗凝治疗来综合管理。血压应该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有冠心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应小于1.8毫摩尔/升,无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应小于2.6毫摩尔/升;口服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抗凝治疗(对于阿司匹林过敏者或尿酸升高的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综合管理能够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能降低再次发生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中,最难管理的是血糖控制。对有伴发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高血糖时,尤其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这类患者出现低血糖后易诱发心梗、脑梗,治疗起来会更为复杂,因此宜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及血糖控制目标。这类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7~9毫摩尔/升,餐后血糖8~10毫摩尔/升。对反复出现低血糖,或对低血糖感知迟钝,或伴发肿瘤等预期寿命比较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放得更宽松些,有时血糖控制目标以不发生高血糖急性并发症即可。一位八旬老妪患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希望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结果导致低血糖反复发生,食糖水后血糖又窜得很高。整整一个月,血糖如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我调整了该患者的降糖方案和血糖控制目标,她再也没有发生低血糖。因此,树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个体化的意识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治疗方法为“五驾马车”,即教育、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对饮食控制的依从性是决定患者能否达到长期理想代谢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有这样一位老糖友,大剂量胰岛素治疗中,血糖一直波动在25毫摩尔/升左右。她从来不控制饮食的原因是“年轻时没有条件吃,现在有条件了,可不能亏待了自己,吃了再说。”3年后,她多次中风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对依从性差的患者需根据其生活习惯、工作特性给予个体化饮食建议;教会患者不同食物间等量交换的原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同时,与患者的充分沟通也很重要。比如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吃货“糖友,平时根本拒绝不了美食的诱惑,很多时候餐后血糖飙到16甚至20毫摩尔/升,即使治疗方案调整为三种口服降糖药物最大剂量加胰岛素日总剂量60~70U也无济于事。有一次他到一个相当贫穷的地方旅行,没什么好吃的,在只服一种口服降糖药物情况下血糖稳定在6毫摩尔/升左右。但是回到上海之后,血糖立马又回到了高点。在尝试过很多次、多方面的沟通后,并在另外一位糖尿病引发肿瘤的患者实例参考下,患者才妥协“闭了嘴”。现在,胰岛素不打了,体重也减轻了,人也变得更轻松了。这样的案例,我2015年遇到10多起,每次都必须通过多次的沟通,抓准患者的“恐惧点”,如有的怕得癌症,有的担心中风,还有的对截肢或失明恐惧,“对症下药”,才解决了他们依从性不佳的问题。
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宣教,只有当患者通过宣教认识到了血糖管理不佳所带来的风险及综合管理带来的益处,病人的自我管理、治疗依从性才会提高。如今各级医院、社区都很重视这一工作,经常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我建议听讲座最好家属能跟患者一起去。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饮食和运动自始至终贯穿在疾病治疗当中,有了家属的参与之后,对患者各种精神状态的观察和沟通都更好,血糖的监测也容易到位。
帮助患者提升依从性,医生的付出会更大。我尝试使用了移动互联网糖尿病管理软件APP来解决问题,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接受复诊患者的咨询。这极大方便了患者,减少了往返医院的时间,同时有利于患者统筹自己的“五驾马车”。结果,他们的血糖都控制得比较好,我也有了成就感。[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05-30 14: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