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尤其是工作人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为生计或提升而焦虑。可是如果生活里没有焦虑,会是什么情况呢?
国外学者提出“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就是让一个人待在自己最熟悉和感觉最舒适的境况下,在舒适区里,不确定感、匮乏感和脆弱感都降到最低,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已经心满意足,认为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感到自己的生活尽在掌握之中,因此焦虑水平会非常低。
对失败、变化和失去控制的恐惧会使你甘愿待在舒适区里,你总是选择那些自己“熟悉”“擅长”的事,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像蔡康永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一个小女孩因为害怕而没有学习游泳,等到18岁遇到心仪的帅哥邀请自己游泳,只能说“我不会”而错过机会。因此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适区里,我们的领域可能就永远无法拓宽,生活的选择范围就越来越窄,而且会错失那些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更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和成长,就要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适区”一定是要去尝试一些常人看来是刺激、危险的事情,比如辞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学去创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对于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对已拥有的舒适区的挑战。
什么是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方式呢?研究已经证明,中等焦虑水平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更好的水平,焦虑程度过低或者过高,表现都会更差。当然每个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最佳焦虑水平也是不同的。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虑水平,来不断拓展舒适区的外延。
随着你总是咬牙坚持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最佳焦虑”中,渐渐的,你的焦虑会自然地降低,你开始觉得站在这个位置并不会让你不适——此时,你的舒适区就已经扩大了。你需要做的,是再次向外迈出小小一步,继续逼近舒适区的边缘。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持续发生的过程。
当然,如果你觉得眼前平稳的生活是最能让你感到内心满足的,拥有一个小小的世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你需要明确并不是出于逃避恐惧而选择。
刘文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科强迫障碍专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