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磐石湾》两出大戏早已被世人熟悉,但在两部大戏中担纲京胡主奏的琴师蒋霭秉先生却鲜为人知。一些有关他的奇闻逸事,随着年代的远去,却仍被不少有着怀旧情结的人所津津乐道,从中或许会折射一些艺术家心性脾气或独特气韵。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从父学京胡正酣,偶然听到广播中的《智取威虎山》,十分震惊,那优美铿锵、气势非凡的京胡伴奏,深深吸引自己。蒋霭秉的大名,从此印在心灵深处。他成了我的“偶像”。凭着苦学勤研的一点京胡琴技,1970年,我考入了宁波市京剧团,拉琴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京剧传统戏恢复。一次在静安宾馆,沪港两地的梨园人士和业余戏友举行京剧演唱会,使我得以近距离观赏蒋先生为杨派传人汪正华伴奏的“沙桥饯别”风采。只见他操琴个性鲜明,右手无名指中指顶马尾,腕力特强,内外弦转换圆润自然,利落干脆。琴音如玉珠落盘,颗粒厚实,使演唱者亢奋酣畅地表达着剧情中人物思想情绪。经票坛前辈顾渠成先生介绍,得以结识了蒋先生,从此只要有他的演奏,我必一场不漏地赶去观赏。
外表不苟言笑,似乎还有点孤傲冷漠,其实真走近了,会发现霭秉先生是位朴实正直低调的人。2010年,当听说为马连良长年操奏京胡的著名琴师李慕良去世,蒋先生十分伤感,电话嘱咐我要想办法发一封电报表示哀悼。当时我委婉地表示,当下人们已不大用这种形式表达了,可否用手机短信,反正达到同样效果的。蒋先生执意否定,非让我想法发电报。我也深知先生脾气。后来找到外滩电报局,与工作人员商量,总算完成了艺术家特地关照的“任务”。同时我也不会忘记他对我的信任,要求在电报落款时署上两人共同名字,其实从辈份来讲,我这样不是梨园界的晚辈是不够资格的。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当他得知我在写《中国京胡与琴师》一书,我原本仅仅期盼蒋先生能像其他各位艺术家一样,题个贺勉之词,他却主动提出写序。几天后,平素极少动笔的蒋先生,拿来整整3页手书的文字,诠释京胡在京剧中的定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文场中,京胡与京二胡、月琴、三弦等,皮簧唱腔的伴奏曲谱都由京胡来确定。拉奏京胡的乐师,京剧界都称琴师。京剧是个很谦虚的剧种,京胡也同样是种很谦虚的乐器。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一个“伴”字。很多名琴师终其一生为提高伴奏效果而做了很多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化成“京剧味”,千万不要不伦不类,卖弄所谓的技巧,京胡怎样伴奏好京剧唱腔,这个课题不能忘!
今天细细咀嚼先生饱含艺术实践、理论的序文,钦敬和感动交替萦怀于心头,在5位为《中国京胡与琴师》作序的艺术名家里,3位已先后作古,而蒋先生是惟一与京胡关联最密切、具有一线舞台实战丰富经验的高手,他短短千把字的精准描述,是对京胡作为京剧重中之重元素的高度概括,弥足珍贵。也在2010年吧,中国戏剧学院立项成立《中国京胡名家》课题组,旨在为名琴师入库立档留世。该课题负责人杜凤元辗转征询蒋先生意见,先生坦然低调,居然无意参与。首批入库的全国39位,蒋先生是上海5位中公认的名家,这一沉甸甸的艺术称号,于先生而言是名至实归。愿先生的不朽成果和清气底气雅气浩气,历久弥新。
作者 楼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