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泰国在一条未成年的小鲸鱼肚子里发现了足足80个塑料袋,重达8公斤,铺满了整个房间。
2周前,《国家地理》一改“壮美地球”的风格,用一副细思极恐的封面向读者展示了摄影师眼中的“塑料危机”。我们生活的地方到底是蓝色星球还是塑料星球?
明天就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了,今年的主题是“塑战速决”。司马知道,塑料垃圾问题已经谈论的太久,要改变大家的习惯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我还是想继续努力一下。
听说有些地方已经高温预警了……
在热到炸裂的天气里,最幸福的莫过于身边有一瓶冒着“冷气”的矿泉水。迅速拧开瓶盖,头一仰,“咕咚咕咚”喝完,然后随手把空瓶子扔进垃圾桶里。
爽,这才叫夏天。
且慢!这才不是夏天正确的打开方式。
来自伦敦的大学生Gonzalez表示,夏天应该这样喝水~
只见他和小伙伴随手拿出一个透明小球,“Cheers!”,然后“啪”扔进嘴里,嚼一嚼,“Ooho!”
莫不是在做啥实验?
咦,竟然连街头的路人都“吃”了起来。
看这小哥惊喜的样子,
司马也好想尝一尝~
难道他们在玩什么整蛊游戏?NO,NO,NO。
司马上网一查,不得了。
《时代周刊》竟给了这水球如此高的评价:就这一个不起眼的小球,将可能代替塑料瓶,改变整个海洋塑料垃圾的现状......
嗯?就凭它?改变海洋塑料垃圾现状?
不是司马孤陋寡闻,实在是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去年,英国LADbible网站和塑料海洋基金会合作发起海洋保护行动,向联合国申请要求承认太平洋垃圾带上的垃圾岛(指的是太平洋与夏威夷海岸交界地带附近堆满了垃圾的一大片区域。已经达到了约一个法国领土的大小)为世界上第196个主权国家。
他们不仅在网上招募了数十万支持者,还为这个国家设计了国旗、护照、邮票等等。一个垃圾组成的地方,大得像一个国家,如此荒诞而真实。
太平洋垃圾带,黄色部分都是垃圾。
为垃圾建国,图片来自hococonnect
而《国家地理》在今年的六月刊,则选择了一副细思极恐的画作为封面。
每年有180亿磅(约等于163亿斤)塑料流入大海中。你看到的那些“塑料海洋”,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什么都不做,大概30年后,海里游的塑料垃圾大概比游的鱼还要多,而天上的海鸟,如果想吃个早餐,都会啄一嘴的塑料。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Gonzalez他们发明的这个小水球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可以解决这样一场世界性的灾难?
“这个叫Ooho的小水球,外面只有一层薄膜。你可以直接吃掉它,也可以撕个小口,把水喝掉。这个薄膜能很快在大自然里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别看这水球小,分量足足有250ml,几乎顶得上半瓶矿泉水了。
Gonzalez是发明者之一,看起来这小球韧性很强嘛
说起Gonzalez研发水球的经历,那就得回到4年前了。
那时他和小伙伴们还只是个刚上大学的学生,也喜欢运动后随手来一瓶饮料。
改变源于一则新闻:一只白色的海鸟因为嘴巴被垃圾圈住,无法进食,最终只得饿死在沙滩上。
这一幕大大触动了Gonzalez。在搜索了更多关于海洋垃圾的资料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毕业之后每天为产品做塑料包装,这真的有意义吗?”
生活里,他也从未意识到自己丢弃的瓶装水以及各种塑料包装袋,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如果能有一种可降解材质的包装能代替塑料瓶,那该多好啊。”
但当他向教授表述了这个想法后,得到的却是他的反对。“塑料瓶已经诞生100多年了,你想凭借一己之力颠覆整个行业,是不可能的。”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倔强的Gonzalez才没有放弃。反而拉上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两个小伙伴Paslier和Couche,一起尝试“用设计的力量改变世界”。
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虽然有限,但他们的思维无限。在这方小小空间里,他们先后试验了水果皮、淀粉、琼脂等各种材料,结果要么是无法包住水,要不就是对水质有影响,或者就是降解时间太长。他们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而一次餐厅体验分子料理的过程,让他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分子料理的球化技术,能把液体变成固态空心圆球形食物
这是一种类似蛋黄一样的技术。用一层薄薄的膜,把水包在里面,想喝水的时候,把膜戳破就可以了。
原料也很简单。从天然海藻里提取出的东东,加上一点可食用的氯化钙,搅啊搅,就成了果冻一样的物质。然后把水包进这层膜里,不到一分钟,水球就做好了。
而且这些物质最多一个月,就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完全的零污染。
三个小伙伴兴奋的在实验室里
调整配方比例。
刚开始试验时,
有时薄膜没法包裹水。
有时,膜太厚了,
根本就撕不开。
也不知道经过多少次试验,
他们终于得到了
理想中的既不容易捏破
又便于牙齿撕开的水球。
考虑到卫生问题,
他们还在外面加了一层可降解的薄膜。
想喝水的时候,先撕掉第一层,
直接把水球丢进嘴里,
或者撕开一个小口就好。
“Ooho!”每个尝试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另外,O在法语中也有水的意思,
这就是水球名字的由来。
水球成本极低,不到2美分,大大低于矿泉水瓶的成本
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
他们以学校为试点,
请同学们免费试喝。
刚开始,大家都只是围观和提问,
“真的能吃?会不会拉肚子?”
亲自演示加不断地解释后,
终于有两位勇士走上前,
一口喝下。“嗯,是水!”
这下不得了了。
同学们都来排队体验这个
能在嘴里爆开的小球。
俨然已经成为了校园里的网红饮料。
这也令三个小伙伴信心倍增。
带着水球走上了街头,走进了各种展厅,
甚至是运动会赛场。
凭借这项发明,
三个小伙伴不仅拿下
英国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
联合颁发的世界科技环境奖,
还得到了欧盟提供的2万英镑奖金。
最嗨的是,
他们在网上发起的40万英镑的众筹,
短时间内竟然筹到了85万英镑。
这下子,Ooho有希望走进千家万户了。
2018年,他们研发的新产品~
众筹款项将用于Ooho的进一步研发和量产
就在全世界的商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们身上的时候,Gonzalez和小伙伴却放弃了申请专利,还把制作水球的技术在YouTube上公开了。
如果你以Ooho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看到非常多的人在家里尝试制作水球。他们还会把水换成喜欢的果汁,或者放上水果和鲜花……
他们的网站Skipping Rocks Lab简单又清爽,蓝色背景之上只写着这么几句话:
我们的目标:打造出各种塑料制品的可降解替代品。
我们的愿景:成为全球领先的海藻包装生产商。
我们的影响:每年阻止10亿个塑料瓶进入海洋,并阻止3亿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司马写过很多篇关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文章,每一次,大家的留言都非常热烈。但就像一位光友说的,等情绪消散之后,我们依然会回复到平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中。
我们都喜欢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沙滩,优美的环境。却很少会主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距离我们太遥远啦。”
“我们总是嘴上说着要保护环境,但转头就会空手出门,在超市拿起塑料袋,点外卖用一堆一次性餐具,外出带上几瓶瓶装水……”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美国一家名为Ormedia的调查机构,去年对全球14个国家的自来水进行了抽样检查。结果显示,有83%的自来水样品中含有塑料微粒。
今年,英国一家机构对来自全球的十几种知名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在这些瓶装水里全部查出了塑料微粒。
我们平时最爱的海鲜里,很早就已经检测出塑料微粒。据统计,每半打生蚝里就有50颗左右的塑料微粒。
而这些塑料微粒就来自我们扔出去的垃圾,甚至是洗面奶里用于增加清洁能力的微粒。
你还敢说,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离我们很远吗?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还在网站上披露了一段视频。
亨德森岛是太平洋中部一个面积很小的无人岛,离最近的城市还有3000英里(这么说吧,飞机才从最近的城市起飞,要6个小时左右才能飞到这里)。但这里的沙滩上,却堆满了超过19吨的垃圾。
这里可能是世界上塑料碎片最集中的地方。在这每走一步,你就会发现672片垃圾。
亨德森岛所在的地方,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这么多的垃圾就是我们平时丢弃的垃圾随着河流流入海洋后,被冲到了这里。
据统计,每年估计有900万吨塑料被投入海洋里。三分之二都是由污染最严重的20条河流输送到海洋里的。
惭愧的是,这20条河流里,亚洲占了15个。中国的长江,是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长江流域的数百条水道,绵绵不绝的把内陆的垃圾带入长江,再涌入大海里,随着潮汐运动,在海洋中飘散,堆积。
你还敢说,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离我们很远吗?
《国家地理》统计的长江污染河道,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海洋塑料问题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根据《国家地理》的报道,有将近700种生物深受垃圾的困扰,这其中有很多都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海龟被废弃的渔网缠绕,被丢弃的六件套环勒到身体变形,鼻腔里的吸管让它痛苦不已……
蝠鲼(魔鬼鱼)张着大嘴,本来是想吃点儿浮游生物、微生物,但从水面落下的垃圾,却飘进了它的嘴巴里。
来自《国家地理》网站截图
一只搁浅的未成年领航鲸,连在海里飘着都做不到了。人们把它带回实验室,连续抢救4天后,它吐出了5个塑料袋。
就在所有人以为它没事的时候,它还是因病情恶化,死去了。而之后兽医们的解剖结果,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人们从它的胃里取出足足80个塑料袋,重达8公斤,铺满了整个实验室。大多数都是我们很常见的用来装垃圾的深色塑料袋和食品包装袋。
图片来自dailymail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生产了83亿吨塑料制品。这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剩下的79%或者被掩埋,或者散落在地球上。
埃塞俄比亚的土狼每天游荡在垃圾堆中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印度一个垃圾堆,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曾经有许多人在后台留言,塑料垃圾问题的解决应该由上而下,从制度上严格要求,明令禁止。
但司马想说,与其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尚未健全的制度上,不如先从改变你的想法开始。
一个看似再不起眼的点子或举动,因为它的善意,给你和身边人带来的改变都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你,不要试一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