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先后开始限制门急诊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中明确规定“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我国各大医院的输液室总是人满为患,对人们来说输液几乎就是一个“万能的方法”,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问题,人们第一个就想到输液。
为遏制门诊静脉输液滥用现象,目前我国很多省份已经明确出台了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2017年3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广东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逐步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7年7月25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确定了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2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输液治疗疾病好得快
真相:采用输液的方式并不能使病好的更快,每种疾病有特定的进展和转归过程。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途径来治疗,而相同的药物又具有不同的剂型,所以生病了不要执着于“挂盐水”。
有些人感冒了输液之后确实感觉好了些,这是因为补充了液体,增加了热量,但这个通过口服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多喝水、注意休息等。其实静脉输液虽然起效快,但是最终效果与口服药是一样的。
误区二:输液能够疏通血管
真相:实际上堵塞的血管打通,主要是指有些急性中风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或者血管支架等,把那些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真正有效的治疗还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众所周知,这些药物长期口服就能发挥作用,不需要静脉输液,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通过长期输液来疏通血管,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的风险。
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静脉输液的优势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但它却又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输液操作等于是一次小手术,输液速度过快可使进入身体内血液循环中的液体量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心肺负担过大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等危险,还有一些药物漏出静脉外,可引起静脉炎和周围组织坏死。除了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带来人体细菌耐药、重症感染面临无药可用的问题之外,门诊静脉输液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引发关注,如医源性感染、发热/过敏反应、诱发肺水肿等,其中发热、红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休克及死亡!因此,除非病情较重、不能口服或不宜其它给药途径的患者,一般不考虑静脉输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