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旅游,一直有个令人费劲的困惑——藏人究竟吃不吃鱼?我们见过的藏人,去过的藏地,不论西藏青海还是川西,对于汉人惯于吃鱼的习俗,藏人似乎都不吃鱼的。但实际上,藏人是吃鱼的,但要分环境和时段,它不是普遍存在,但可以说是个别现象。但从佛教进入藏地之后,吃鱼的现象往往受到佛教影响,认为吃鱼就是杀生——在他们眼里,产卵的鱼是具有千万生命的,吃一条,等同于杀害了千万生命。
水葬是其中一个缘由。
但如果是这样,那么藏人为什么还会吃牛羊呢?同样是生命,对于宰杀牛羊,吃牛羊肉,包括一些寺院喇嘛都会吃的牛羊肉,藏人的虔诚信仰和善良为何会在同样具备生命的牛羊肉上大快朵颐呢?
关于青藏高原,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块雪山环绕,终年不融;银峰林立,透出寒光;冰川抖落,冷气袭人;江河纵横,飞鸟难逾;旷野万里。人迹罕至;深谷峡川,与世隔绝…的高海之地。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食物,没有营养供给,没有热量补充,离开了五谷杂粮,离开了采集的生活,人就会失去生命。
但在雪域,恶劣的环境下五谷杂粮并不能充分实现,从最先开始——藏人先祖,他们究竟要吃什么才能繁衍下来,并且还提炼了哪些吃的学问?
这次在青海玉树旅行的时候,从热情好客的玉树人那里,我第一次研究了他们对食物的发明,这几乎是可以代表着整个藏地先祖了。平均海拔4200米的雪域海拔,在低气温,漫长严寒天气里,牛羊肉的补给,是生命顽强繁衍的最关键所在。玉树(包括整个藏地)不同于内陆平原,许多生物品种对于高寒地区是望而却步的,因为气候环境原因不少生物出现绝迹或消失。
但奇迹的是,牦牛,藏绵羊的出现,给绝迹生命的高原带来了生命繁荣的空前现象——藏族人食品中的牛羊肉,牛奶,酥油,奶酪等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补充了氧气的不足。
每年藏历十月,是宰冬肉的季节,选择这个时间的有两个原因:一夏,秋两季水草丰茂,牛羊经过这几个月的饲放,膘肥体壮,肉多油厚,是产肉量最高的时候;二是进入藏历十月以后,高原气候逐渐变冷,宰杀出来的牛羊肉容易保存。
虽说藏区的食物品类不如内陆平原那么丰富多彩,但藏族人对于吃也是有自己的一门艺术。这次在青海玉树,总算是体验了藏族人对饮食民俗的风情与豪爽。
手抓肉也叫滚锅肉,这是在玉树最常吃到的一种美食,就是把大块带骨肉在锅里沸水煮,再搁入少量花椒和盐巴,等煮熟后即捞出用刀削着吃。因此,往往看到热情的玉树人端着手抓肉摆在客人桌前的时候,装着牦牛肉或羊肉的盆子里还有一把藏刀。这是藏族人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通常以牛肋巴和羊胸叉招待客人,这两处肉细而香,肥而不腻,是手抓肉中的上品。
风干肉是冬春季节的传统肉食,也是藏区十分普遍常见的美食,不论藏族人自己吃,还是密封做成伴手礼,风干肉往往深受游客喜爱。但传统的风干肉,往往与加工后的伴手礼不同。它往往以生鲜肉进行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冷冻,既不水煮也不盐腌,等风干达到可以吃的程度之后,往往随身携带,尤其是对于牧区的藏族人而言。但整个藏区,家家户户都会有这样的传统美食。
玉树人在招待我们这些从内陆平原来的客人的时候,风干肉的身影向来不会错过。但教我大为吃惊,或者是长见识的还是“血块”——从牛脖子上取血,然后晾干,再进行烹饪,等煮到半生不熟的时候,就可以取出趁热食用。
这种古老传统的食物,往往是接待最高贵客人的时候,才会做的。这在青海玉树,往往只有牧区才能吃到,生活在城镇的已经很少吃了,由于肥美的牦牛肉往往只在高山草地的牧区,想吃这种美食一般都来牧区,当然,这种食物已经不普遍。
在我们抵达杂多县牧区的时候,那里的牧民一早就在牛脖子上放血了,然后在血里放一些陈年的牛肉,等其血液凝固的时候,就开始煮了,等到半生不熟的时候,就会取出来献给客人享用。当然,放过血的牛不会因此失去生命,掌握熟练技巧宰杀艺术的牧区藏族人,往往会给牛脖子封口,这牛仍是活得充分,行走在高山草地,与其他牛并没有什么两样。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内陆地区的游客而言,牛脖子的血块是难以消受的。尽管藏族人称其是好东西,营养成分高,但就貌相已经令许多人无福消受。但对于藏族人的热情好客,一大早就精心准备的美食,自然也不忍“怠慢”,于是尝试了一小块,发现味道竟是出奇的不错。
但是比起不敢吃的血块,玉树的酸奶倒是大受欢迎,是每吨每餐都少不了的一道风味小吃,它是藏族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玉树人吃酸奶,往往会在这里放许多蕨麻,味美甘甜,有点像红豆的味道,与酸奶拌在一起,真是好极了。但由于藏族人的酸奶往往酸得令人牙齿发酸,一般时候,他们会准备一些白糖,或者藏蜜提供给远方的客人。
当然,在玉树吃到的美食中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常见的血肠,奶茶,青稞饼,糌粑等等。不过,这里是吃不到鱼的,在招待客人的所有食物中,从不见鱼类或其他海鲜类。曾问过一个给我们开车的玉树小伙,他说他从来不吃海鲜。
忌食鱼肉的情况在藏区一直很复杂,它往往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沿着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从遗址和历史资料来看,这一带藏人是有吃鱼现象的。但在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则是大为不同。
昌都的卡若拉遗址靠近澜沧江,这里鱼类丰富,但遗址中并未发现食鱼捕鱼证据。而在青海玉树(三江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澜沧江也从这里贯穿,源头也在玉树,可以推测他们从先祖开始也有“禁忌食物”的习惯,但吃鱼杀生的观念和习俗主要还是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强化,以致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吃鱼。同样,青海玉树也没有吃鱼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