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186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186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1-05)
—
首届进博会最大的展品是一台铣床,德国金牛座龙门铣,据说占地200平方米,重达200吨。因为无缘专业观众,没有亲眼目睹,但作为曾经的专业铣工,不觉技痒,试用文字将我操作过的铣床,在记忆的遥远机声中重新启动。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学毕业后,我被分进了一家电子管厂。生产电子管需要机器,机器需要维修,维修需要零部件,零部件就是机床制造的。车间里最多的是车床,至于刨床、铣床和磨床,各有一二台,点缀其中。当时能进工厂,是有很多条件的;进厂又进了金工车间,更像是中彩。我的铣床师傅是转业军人,车间党支部书记,他教育我要又红又专,他培养了我当团支部书记,至于技术,当然多半要靠自学。他对我说,趁年轻多学点,学会车铣刨,天下到处跑。
我买了一本《铣工技术》,在机床旁边学边干。那时精力旺盛,没有歌舞厅,没有游戏房,没有电视,没有闲书,我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参加了“星期六义务劳动”。满腔的青春,把一台铣床翻来覆去地折腾。车间的铣床,原本只干开槽扩眼简单的活,我按技术书上的指点,慢慢学了铣伞齿轮、铣斜齿轮等有难度的操作,并由此扩散到它的“衍生品”,比如磨铣刀,过去是要送到外面的,到上海工具厂参观学习后,我开始自己琢磨刃角斜度;比如机械制图,稍懂了一点,就组织青年工人上课,依瓢画线,现买现卖。
金牛座龙门铣差不多等于25头大象,我的XA6132铣床约等于一头小象,浅灰色,每天都静静卧在那里,等待我的点击启动。那时车间生产环境艰苦,一身藏蓝的背带工作裤,油腻得发亮,口袋里一团白沙回丝,就是今天的面巾纸。冬天没有暖气,晕黄的灯光下,嘴里呼出的白气清晰可见,开机床不能戴手套,生了冻疮的手,握着冰冷的手柄,痛痒交加。随着时光推移,渐渐把铣床琢磨完了,便有些倦怠。最高兴的是拿到一些工件,加工不复杂,一刀走到底,可以用“定速巡航”,然后在机床边坐下,看书看报,消遣一番。
三年满师后,我带上了一个徒弟。徒弟兴趣和我一样,喜欢文学,爱好写作,但他不分主次,老是做坏零件。当时车间里是要考核废品率的,一次他把铣坏的零件藏在更衣箱,我苦口婆心,学着我师傅的口吻教育他:学会车铣刨,天下到处跑,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但他意不在此。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说得不对,虽然没有车铣刨,他却天下跑,跑到了维也纳,当了什么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比车间里的人都跑得远。
世界上第一台铣床,是1818年由美国人惠特尼制造的,至今已经整整200年了。在我陪伴铣床的五六个年头,耳鬓厮磨,对铣床烂熟于胸。在台钳上夹紧工件,缓缓摇动手柄,钨钢刀片疾速旋转,无坚不摧,削铁如泥,银白色的铁屑如天女散花,迎面撒来,这是卧铣;立铣则是上下运动,铣刀如钻,搅得高温中染成焦红色的铁屑,像礼花般四溢绽放,一件件锃亮晶莹的工件,就这样在轻盈的马达声中孕育成型。上世纪70年代后,数控机床迅速发展,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铣床也应运而生,操作者坐在恒温室里,手指轻触数个按钮,便能全自动运行。我没有体验过数控铣床,直到工厂关门,车间里也没买过一台数控铣床。看到金牛座龙门数据,铣加工精度可以达到4微米,效率是传统机床3倍等,恍如隔世。
当年“天下到处跑”的车铣刨,到底还是跑不过时间。后来我也不再摇手柄,跑去专业摇笔杆了。如今有些闲暇的我,空怀一身铣工技艺,想摸一下铣床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开过铣床,有点金工知识,家里的装饰修补等杂活,可以轻而易举、唾手可为,但也仅此而已。幸好后来学的码字功底还在,不时以小文消遣,连这个虚拟的铣床操作,也能码成整整齐齐的文字,落到实实在在的纸上。
作者 肖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