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65阅读
  • 1回复

[转帖]崇明“九九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60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1-29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3-01-05) —
□ 陆茂清

  “再几天起九呀”“今朝是三九第一天”“过一个礼拜出九了”一入冬,诸如此类与数九相关的话,在崇明岛上就时有耳闻了。


  二十四个节气中冬至的到来,标志着进入数九天。祖上老一辈的人把从冬至那天开始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九天,按次序定名为头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结束。过完天寒地冻的八十一天后,就出九了。那时就是江南风送暖,霹雳醒蛇虫的惊蛰了。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数九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来崇明也多有这种习俗,“九九歌”的传唱也极为广泛。


  “九九歌”全称“九九消寒歌”,唱的是从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寒暖转换。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南北寒暖的时间、程度不一,各地“九九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浮悬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生成了自己的版本:


  头九二九,相见勿出手。


  三九二十七,梧桐树冻勒笔直。


  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


  五九腊中心,冻断鼻梁筋。


  六九五十四,泥里出芦刺。


  七九六十三,布袄两头搭。


  八九七十二,黄狗寻荫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新生代或许不甚明白全部意思,略做注解。勿出手,是说因怕冷而“相笼囥”,指的是两手交叉伸在袖筒里保暖。出芦刺,指芦苇尖芽从烂泥里钻出来。布袄两头搭,说的是天气暖和了,棉衣只在早晚派上用场。犁耙一齐出,谓大地回春,扛着农具下田去。可知“九九歌”兼有指导生活、生产的效用。


  这是崇明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星移斗转千余年间,祖先们用心记录着九九期间的寒暖变化规律、物候现象,以及自身的感受与表现行为,不断积累、提炼、完善,形成了崇明版“九九歌”。


  崇明版“九九歌”通篇俚语民谣,明白如话,生动有趣,一句一个熟悉的场景浮现,还引用了小九九歌诀(现在我国使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上下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旧时崇明鲜见月份牌,一个宅上也难觅一本,同胞们通过数九九,推算着从初寒到严寒到寒消春来的日子。又崇明的冬天是湿冷,寒气侵肌刺骨,特别难受,于是以数九九为消遣,感觉时日“易得过”了。也因此“九九歌”常挂在各式人等嘴边,识字的“趁口而摊”背诵如流,斗大字不识半升的也能来两句,小囡无师自通,跟着大人咿咿呀呀“嚼孛相”,引来阵阵欢笑声。男女老少唱九九,成了东海瀛洲农家一乐!


  随着日历与天气预报的普及,“九九歌”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然而,那浓郁的民俗文化芬芳长在,其由来、形成、表达形式、实用意义,依旧吸引着时人的关注与兴趣。


  现在,中老年朋友熟知“九九歌”的大有人在,年轻人也有知晓明白的。吃喜酒、聚餐时闲话起“九九歌”,每每都可以接龙般顺利续成。“起九了,当心伤风”“三九四九里最冷,衣裳着着暖”“出九了,去乡下小菜地里松松土”……“九九歌”里的经验之谈,仍在被传承、运用。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至尊狼王

UID: 74095

精华: 47
职务: 山庄贵宾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809425
金币
47186
道行
19085
原创
288
奖券
12463
斑龄
0
道券
129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59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15
最后登录: 2024-09-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1-29
这些东东就是经验的积累,现在还有用的。
1条评分金币+1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01-2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