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09
- 在线时间25360小时
-
- 发帖6953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2898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62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530
- 金币
- 12898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62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3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09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19-05-05)
—
今天给大家聊一部新出的法国电影,影片曾提名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男主角大家可能也面熟,就是在《以女儿之名》里,用震撼人心的父爱感动无数观众的丹尼尔·奥特伊。《以女儿之名》 在今天这部电影中,他饰演了一位“惹事”的教授,因为几句口无遮拦的话而“闯了祸”——《才华横溢》。片中的女主角内拉,是个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有个当律师的伟大梦想。与上完高中就去工作的同龄人不同,她坚持继续进修,考上了以法学著称的巴黎第二大学。但就在离梦想更近一步的时刻,内拉碰上了一个奇葩,法律系教授皮耶。影片开场时,内拉在皮耶的课上迟到了几分钟,原本想低调地找个空座,结果反而意外弄出了声响,被皮耶当场点名。内拉刚说完自己的全名叫内拉·萨拉,没想到皮耶又追问一句“那你名字叫什么?”这句话直接引来了全场学生的嘘声。之所以嘘他,是因为皮耶明明听出了内拉的名字源于阿拉伯语,但还故意问她“叫什么”,在学生们看来,这种追问就是在嫌弃内拉“你怎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但皮耶对于学生的嘘声满不在乎,反而开始进一步挑内拉的毛病,说她不仅迟到,还穿着随便,简直就是个“典型”。皮耶本来的意思,是说内拉是“典型的大一新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把上课当回事儿。但这话也有歧义,还可以理解为皮耶公开种族歧视,讽刺内拉是“典型的移民学生”,不懂法国人的规矩。所以,当场就有学生声援内拉,指责皮耶的行为。这个插曲直接改变了整堂课的气氛,之后不论皮耶讲什么内容,都是越描越黑的节奏,你们感受一下——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插曲被学生们用手机拍下来传到了网上。经过一个晚上的发酵,皮耶这个“涉嫌种族歧视”的教授,第二天就被请去了校长办公室。校长表示,皮耶必须接受纪律委员会的调查,但是有一个挽回声誉的方法,就是在此之前,把内拉培养成辩论队的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辩论比赛。这个想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此展示学校“包容多元”的一面,皮耶也能顺利摘掉“歧视”的帽子。所以皮耶很快就接受了校长的建议,跟内拉约好,课后对她展开辩论辅导。不用想也知道,内拉一开始肯定是拒绝的。但之后她想到,辩论是一名律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如果能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未尝不是好事。所以之后的情节,便围绕皮耶训练内拉展开——皮耶先从技巧入手,教内拉如何在辩论中速战速决,比如帮对方预设立场,然后用毫无相关的道德审判,击垮对手的论点。技巧教完了,皮耶便开始纠正内拉说话含混不清的毛病,让她叼着笔大声朗诵文章。没过多久,内拉就在皮耶的帮助下进步迅速。下了课她也不闲着,把辩论技巧用在了生活中。比如跟朋友们玩狼人杀时,她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节奏带到有利于自己的这边,比如面对互生好感的青梅竹马穆尼,她也能利用“说反话”的技巧,逼着穆尼主动表白,迅速收获一段恋情。按照励志片的套路,内拉在之后的辩论比赛中应该连战连捷,如同校长预期的一样,用“阿尔及利亚裔高材生”的身份,为学校获得好声誉。但影片的情节,却并没有这么发展——内拉在第一场辩论中,就表现得惨不忍睹。第一轮辩论的题目,是“衣着是否能定义人”。对手针对她的移民身份做了一番激进的辩论,故意说“蒙面纱的不一定是圣人”来论证衣着不能定义人,实则带着人身攻击的意味。这直接激怒了内拉,抗议对手这是在宣扬“白人至上”。但这个举动却正中对方下怀,情绪激动的她,当场就丧失了辩论的理性。等到她好不容易冷静下来,才草草完成了自己的论述。虽然,内拉最终侥幸进入了下一轮比赛,但这轮辩论暴露出了她情绪化的弱点。这一点,其实在影片开头就有所表现——一旦旁人不经意提到她的移民身份时,内拉总会搜刮词汇量怒怼回去,怼人的方式也是还以人身攻击。而这种性格特征,正从侧面展现了电影想要揭露的社会现实——内拉在法国国籍和种族身份之间,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扰。她所住的街区,聚集着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上完高中就步入社会谋生,是很多移民二代的人生理想。比如内拉的男票穆尼,就认为即便移民家庭的孩子能考入高等学府,也永远都会因姓氏而被人轻视。这种想法,让穆尼做出了跟内拉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他明明刚成年,人生还有无限可能,就放弃学业,做了网约车司机,号称当自己的老板;明明在法国长大,但张嘴冒出的法语却总是漏洞百出,即便被内拉纠正多次他也满不在乎,认为“反正我不是法国人,说不好法语是应该的”。这种成长环境和身边同龄人们的观念,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拉。即便她有自信能成为一名律师,也总是在关键时刻,因为旁人的挑衅而失去理智。但同时,内拉也是幸运的,因为这次跟着皮耶学习辩论的过程,也成为了她摆脱自我认同困境的过程。皮耶无时无刻不在教她,如何用语言去正确地表达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才华横溢》其实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励志片,也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反歧视片,而是一部具有多个层面的现实关照的电影。片中的皮耶,实际上和观众一同承担着审视现实的作用。比如,他在课堂上总是毒舌,讽刺现在的年轻人容易被激怒,但却不善于使用文字的力量,导致说出来的话都只是无用的抱怨。而对应到现实中,很多人确实如同皮耶所说。在发达的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表示震惊只会用“卧槽”,表示开心只会“哈哈哈”。就在上个月,中国青年报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有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已经越来越贫乏。这个调查并非否认网络用语,而是让人们看到,当我们被动地接受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时,我们的思维逻辑也会随之受限,最终变成语言枯燥、表意单一的复读机。但殊不知,承载着我们的思想的正是文字和语言,一旦失去语言的能力,人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也会随之退化,甚至消失。而回到今天说的电影中,女主角内拉正是在学习辩论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不仅可以让一个人拥有表达的能力,还会让人变得更加理性、思维清晰。到了影片后半段,内拉知道了皮耶帮自己培训,只是为了摆脱纪律委员会的审查,但最终,她还是与教授达成了和解。因为回想接受辅导的这段时间,她发现自己的确解锁了辩论的技能,而且感受到了皮耶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身,而对她区别对待。所以,这部影片的高潮并不是女主角在辩论比赛上的精彩表现,而是她面对纪律委员会的成员,为皮耶做出的一次特殊“辩护”。正是在这次辩护中,内拉彻底摆脱了她因为姓氏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困扰。在影片的结尾,内拉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律师。对于这部电影,有人看过之后说它是部励志片,也有人批它“政治正确”,还有人小小失望,觉得崇尚艺术电影的法国人,居然拍了这么一部“鸡汤片”。但在我看来,这种用一个或几个词汇去片面评价一部电影的行为,正验证了这部电影里揭露的现象——语言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当语言过于单一的时候,我们的思考也变得单薄。如果我们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只剩下“关键词概括”,那就太过可惜了。因为一部作品的价值,从来不仅仅在作品本身,更在于我们每个人从中看到的自我映射和获取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