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25612小时
-
- 发帖6981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285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18
- 金币
- -1285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1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19-06-09)
—
提起医疗剧,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往美国看,有每季必定9分以上的《豪斯医生》,还有从2005年至今一直在更新的《实习医生格蕾》。格雷已经从实习医生变成了主治医生 往隔壁日本看,有改编自同名“国民级小说”、曾被N次翻拍的《白色巨塔》。而咱们国内,也有不少经典医疗剧,比如《心术》、《无限生机》、《妙手仁心》……这几年,还出了几部高分纪录片,比如《生门》、《人间世》、《业内人士》。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层出不穷、佳作不断,一方面是因为医院本身就是生活中最具戏剧化的场景之一,一个案例就能牵扯出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层层关系;《生门》 另一方面,医疗题材的影视剧,也是普通人接触这个高度专业化领域的一个窗口,可以解锁冷知识,打破医患误解,加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最近,台湾播出的一档医疗剧,就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生死接线员》。这里所说的“接线员”,全名是“器官捐助协调护理师”。这个职位,连接医院、器官捐献者和受捐者,贯穿器官捐献和移植的整个过程。在内地,他们叫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既有在红十字会工作的专职人员,也包括在有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工作的兼职人员。不论在哪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都必须具有过硬的医学背景,以及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而在本剧中,刚刚成为协调护理师的女主角温雨读,就是从产科转过来的一名医护人员。负责培养她这个新人的,是资深的协调护理师青青。所以这部剧的开场,其实与长寿的《实习医生格蕾》一样,都是从菜鸟主角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见证她的成长,一探“协调护理师”这个陌生群体的工作日常。而女主入职后参与的第一个案例,就是黑帮大佬林海派的器官捐赠。这个大佬因为脑血管瘤破裂而住院,抢救后仍持续昏迷,被判定为脑死亡。发病之前,林海派曾签署了“器捐卡”(器官捐献卡)。所以,只要他的家属签字同意,他将捐出体内大部分器官、眼 角膜和皮肤,帮助更多在死亡线上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但就在捐献手续办妥、林海派被推进手术室之后,他的三个老婆却突然集体反悔了——老公的心脏明明还在跳,医院怎么能把他推进手术室送死呢?尽管负责沟通的协调员青青,一直耐心解释“脑死亡”的定义,但情绪激动的家属们就是不听,青青只好转身去找院方协调,留下女主一个人稳住家属的情绪。也就是在这个关键点,女主这个菜鸟队友,一番操作不慎,点燃了家属们的怒火——她先是朝着早已哭成一团的三个林太太笑了笑,接着开始背书,宣扬器官捐献的各种“好处”,情绪慷慨激昂……不用想也知道,大佬太太团原地暴走,把女主给骂了一顿。之后,女主“不会说话”的bug还引来了同院医生的指责。青青得知院里有个因车祸而脑死亡的潜在捐献者,于是赶忙去请求对方的主治医生,在恰当的时刻,向病人家属提出捐献器官的建议。但是医生表示,家属的抵抗情绪特别明显,不肯捐献心脏。听到这话,在一旁的女主冷不丁自言自语——多一颗心脏,多救一个人啊。言下之意,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家属,“这明明是做好事,怎么就是不肯同意?”而她的这句话,直接激怒了医生同事,怒怼她没有对捐赠者和受捐者一视同仁。从女主这两次说错话的情节可以看出,器官捐助协调护理师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还需要过硬的沟通技巧。他们面对的,是即将承受生离死别之痛的病人家属,工作中不能有一丝轻率。但也正是通过女主的两次犯错,本剧向观众明确了协调护理师特殊的工作性质。按照概率来说,器官捐献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百分之百,要么是零。表面上看,捐献者和受捐者能够配对成功,全靠小概率的“缘分”,但实际上包含了协调护理师的各种努力。这个工作的难点,不亚于做一场大型手术。从病人家属的角度来看,即便知道“器官捐献是让爱重生”,但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最终判断,阻止捐献。比如,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概念,就是心跳停止。但实际上,不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已经把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可靠标准。比如,有人无法承担心理压力,认为签字同意捐献器官,就是逼自己成为“刽子手”。再比如,有人深受“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认为捐了眼 角膜,逝者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正是这些担忧,让器官捐献的工作一直进展缓慢,而就在协调护理师反复沟通的同时,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病人群体,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等待适合自己的器官,其中的很多人都没能等到那一天。从协调护理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沟通促成器官捐献和移植,本质上是让生命“死去活来”。剧集的开头,就用花朵凋谢、种子发芽的镜头,来诠释协调护理师的工作。在第二集的一次器官移植手术中,剧集又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手法,来比喻协调护理师在这场捐赠移植中扮演的角色——它把捐献者比作一个体力不支的接力运动员,还未到终点,就要倒在跑道上。在他倒下时,女主和同事们及时出现,帮他用尽最后的力气,交出生命的接力棒。而接过接力棒的,就是同样生命垂危,正等待着器官移植的受捐者。他在众多协调护理师的鼓励下,拿着接力棒,替捐献者继续奔跑,原本黑白的人生也终于有了色彩。这种表现方式虽然简单,但很容易打动观众,因为当你看到重获新生的受捐者恢复健康,重新开始人生长跑的那一刻,就会明白协调护理师一直强调的那句“器官捐赠就是让爱重生”。从这个角度看,《生死接线员》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协调护理师这个群体,带观众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这个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值得庆幸的是,每个人在到达终点之前,都有机会选择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同时,这部剧也通过病人家属的群像,让我们得以重新看待死亡,让我们知道,同意捐献当然高尚,不同意捐献同样可以理解。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死”这个字眼总是特别忌讳,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禁忌。相信每个小伙伴,小时候都曾因为问出“人为什么会死”这类问题,而被家长呵斥。但《生死接线员》却没有刻意避开这个话题——很多人抗拒器官捐献、不“认”脑死亡,本质上都是无法接受身边的人“消失”。正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几乎从不谈及“死亡”,所以在面对亲人、爱人突如其来的离开时,感到难以承受、情绪失控,甚至因此做出各种过激行为和错误判断。而这部《生死接线员》,恰恰把这个人人都不愿提及的话题拍了出来,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现象却是真实的。你可能不知道——在2010年,国内才有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职业,当年只有50人,全年仅34例捐献;尽管后来协调员的数量增长了,但每年都会有10%-15%的人员流失;我国目前是世界第2的器官移植大国,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尤其是2015年全面禁用死囚器官之后,器官资源更加紧张。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器官捐献指南》,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而真正能够进行手术的只有1万余例;比这个数量更少的,是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和主刀医师,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国内能够做心肺移植的医生仅20余人……从以上这些数据就能看出,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们的器官移植一直处于不乐观的局面,有太多人在等待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今天说的《生死接线员》,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那些等待器官的病人,但至少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器官移植这个“禁忌”的话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有这样的医疗剧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它们也需要被更多人看到。只有我们一次次地打破偏见、消除无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生命才能更好地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