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黄奕 崇明中学·高三(9)
走在街道上,一排排树木整齐美观,抬头仰视时,却发现树树皆不同,或张扬奔放,或内敛含蓄,每一棵树都长成了自己的模样。伫立良久,惊觉,我们何尝不需要在束缚中活出各自的精彩。
许是《病梅馆记》的印象过深,在提到束缚一词时常常带着不自觉的厌恶,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群体动物,在群体之中,我们需要法律、道德等对人的行为加以束缚。西周时周公制礼,以道德礼法约束人的举止,而今亦是提倡遵法守法的法治社会,故而束缚之于人有必要的意义。
这里所谓的束缚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体系下的束缚。当一个社会没有束缚时,无疑,它必定是杂乱的,遥想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也正是因为礼崩乐坏,缺乏了对人的束缚。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束缚,势必会导致思想固化,缺乏创新意识亦是不可取。且看清代大兴的文字狱与八股取士就是过分束缚的荼毒。因此,应当在适当的束缚中找寻真正的自己,亦如道路周遭的树木一般,即便被禁锢了许多但仍旧能够长成自己的模样。没有一个社会不需要创新,不需要注入新的思想,这需要人们勇于发现自我,并在自我领地上恣意展现。卢梭早在18世纪就指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肯定了道德法律之于人的束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也指出人生而自由的权利。唯有如此,每个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社会才得以向上前行。
故而,在束缚中恣意才能真正地展现自己。苏轼一生被贬,于仕途而言,无疑他是被束缚的,然而他的满腔文气却使他得以在文学方面一展风姿,恣意遨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人生豁达境界的表现,也是他恣意于贬官的束缚中的体现。
苏轼面对逆境如斯,我们在面对现世束缚也当如此。至于关乎道德、法律的束缚,我们应当顺而从之;至于禁锢思想、碍于发展的束缚,应当尽力破之,以成就自我,苟或不然,用舍行藏,自放于心灵高地。如此,便得以游弋于束缚而不自拘、自陷,守得礼法,成得自我,恣意于人生百态。
目光从姿态各异的树上缓缓收回,平视前方的道路,明白了束缚之于人的作用,亦懂得了在束缚中恣意的可贵。且往前行,承受束缚却恣意地描绘出自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