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到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该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那么,家长们该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呢?
首先要特别注意孩子房间的通风透气,要保持好孩子房间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每天都要帮助孩子打扫、消毒。
其次在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去,以免引发孩子感染到小手足口病病毒。
第三,成人和孩子的家长都有可能感染到小儿手足口病病毒,不过由于成人或孩子家长的自身抵抗力比较强,所以不会发病。但是会将其携带的手足口病病毒传染给儿童,并且发病。因此,成人或者孩子家长外出时,应该及时把手洗干净,以免传染给孩子。
第四,对于孩子用的餐具或者玩的玩具、被褥、衣服等物品,要每天清洗、消毒。不要让孩子吃一些寒凉的食物。
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洗手看起来是一项很简单的事儿,但很多人其实不会洗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一种标准洗手方法,又叫六步搓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五指并拢、掌心搓掌心;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搓掌背;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搓指缝;第四步,弯曲指关节在掌心揉搓;第五步,拇指在掌心旋转;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另外要保证流动水洗手,并且要使用洗手液等,清洗时间不能少于30秒。此法对一般洗手方法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部位进行了搓洗,保证了洗手的有效性,对预防手足口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了小儿手足口病的原因之后,还要知道这种病症的症状表现。那么,手足口病的症状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