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高二的安安,从上高中后沉迷网络游戏,拿压岁钱上网买了最新配备的游戏机,放学后或假日几乎机不离身,上床睡觉前还要打游戏,以致经常上学迟到,课堂上打瞌睡,难以专心,被老师责骂,居然就翘课。
父母接到学校通知,相当气愤,管制安安玩游戏时间,但引发亲子关系紧绷,孩子情绪失控,拒绝沟通。如果关掉网络,没收手机,安安彷彿变了一个人,对父母怒目相视、口出秽言。
家长惊觉孩子性情大变,担心出现精神疾病,赶紧带他到精神科求诊,经诊断患了‘网络游戏障碍症’。
2018年6月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正式宣布将‘网络游戏障碍症’纳入精神疾病,因为这不但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也会衍生出家庭及人际关系冲突,严重可能造成社会安全隐忧。
男生患‘网络游戏障碍症’风险较高,男性约为8.4%,女性则为4.5%,临床诊断上,除了观察孩子对上网打游戏的依赖程度,如果已经造成日常活动优先顺序产生变化,也是重要指标。
如果明知过度依赖网络游戏是不好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合并专注力下降、情绪易怒、抑郁及焦虑、睡眠不足及家庭人际互动冲突,就可能是‘网络游戏障碍症’。
缓解上,除了给予药物外,另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让患者了解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分析情绪失控来源,并协助患者学习时间管理(Time)、情绪管理(Emotion)等技巧。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诱导孩子寻找替代的兴趣,例如,打球、多参与户外活动,跟朋友聊天或听音乐等,或通过家庭心理会谈共同面对问题及了解彼此想法。
另外,家长应该学习沟通技巧,多采用三明治表达法:肯定、提醒、鼓励,才能提升亲子沟通效果,让家庭更和乐共处。
寒假期间,加上这次疫情,孩子尽可能待在家的特殊情况、以及开学时间等通知等,家长务必注意孩子上网打游戏、刷视频的时间。如果长时间打游戏、看视频、电影等,也应提高警觉,让孩子戴上口罩,适当陪孩子小区内、空旷的地方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