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4
- 在线时间25606小时
-
- 发帖6982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576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29
- 金币
- -1576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0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4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0-07-27)
—
8个小时后,当尼克被迫全裸着走出警局。他依然不敢相信自己的遭遇。明明一开始,他是为了协助警方早日抓到凶手,而自愿走进这间办公室的。但毫无防备地坐下后,尼克的眉头越皱越紧。他开始在座位上动来动去,并不断地挠头和舔嘴唇。不安和疑惑逐渐填满他的脑海:警察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问自己这种问题——你经常接你的孩子放学吗?你的女儿?她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你周一都做了什么吗?周一是一周的第一天,就是两天前。事情的发展方向有点不对。尼克隐隐猜到了什么,却又觉得过于荒谬而拒绝相信。直到米兰达警告被逐字逐句地念出,灌进他的耳朵: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在法庭上成为对你不利的证据……自己居然成了这个案子的嫌疑人?为什么?怎么会?怎么办?这件奇案,来自HBO的真实罪案三部曲:谁杀了加勒特·菲利普斯Who Killed Garrett Phillips?01立案加勒特,就是那个遇害的小孩。命案发生在美国一个温馨的乡土小镇,波茨坦。那里地方不大,邻里关系却十分亲密,所有人都认识彼此、关心彼此。这句话并不是修辞——第一个发觉不妥的,是加勒特的邻居。袭击发生时,他俩正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因为一些隐约的求救声而报了警。6分钟后,警察赶到,开始拍门。又过了19分钟,房东赶到开了门——他们发现12岁的加勒特躺在地板上,无呼吸,无脉搏。很快,医护人员出现,加勒特被抬上担架,一边抢救一边送往医院。第47分钟,警察确认了受害者家属,并马上认出了她:- 我们查出了那位母亲,叫坦迪- 坦迪,这名字好耳熟- 她好像是约翰的前女友坦迪,是小孩的妈妈。接到通知后,她马上赶往了医院,却只来得及坐在白色的病床边,忍着眼泪,看儿子咽下最后一口气。悲痛欲绝的坦迪,联系了自己其中一个前男友约翰,请求他一定要把凶手绳之於法。约翰,正是波茨坦警局的警长。一个无辜的小孩莫名死在家里。在一向平静的波茨坦,这可是个大案子。小镇被炸开了锅,调查进展也随着众人的高度关注推进得飞快。当晚11点,警方就已经把目击者盘问了一遍。给命案现场拍照的时候,他们还发现了一扇向外弯曲的百叶窗——凶手逃跑路线确认。好,破案黄金48小时内,基本信息都有了。虽然证人的话都含糊不清,没人真的看到了凶手。我一直在向上看,但什么也看不到但这案子看起来并不难破。跟所有的家属详谈过后。案情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指向性实在太明确了,因为每一个孩子的亲人都这么说——我们能想到的唯一一个会伤害加勒特的人就是他 他是谁?尼克,坦迪刚刚分手的男朋友。他俩分手的原因,正是——死者加勒特。加勒特生前,就非常讨厌妈妈的这个黑人男朋友。我的一个孩子,对我和一个黑人约会发了牢骚,说了很讽刺的话再加上当天,一个闭路电视拍到:加勒特走出校门,左转回家。不久,尼克的车也驶出校门,直接左转。结合着尼克家在校区右方,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实证!——凶手在尾随加勒特回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有任何一丁点证据出来,他们就可以马上把凶手绳之於法。但就是这一点点东风,让坦迪和约翰等了5年。最后,还没等到。02裸 照在警察找上门前,尼克是镇上受欢迎的大学男足教练。每个人都认识他,每个人都知道他。走在路上,人们能随口喊住他,然后抓住就是一顿侃:忙什么呢?赛季怎么样,你有什么预测?所以,哪怕是生活在以“白人至上”出名的北方,尼克也能活得挺滋润。甚至还泡上了镇里有名的美人,坦迪——从警长约翰手里。(没错,爱就像一道绿光)这事让约翰面上无光,也让整个小镇的人议论纷纷。尼克不是不知道,大家都在背后说闲话。但感情的事嘛,从来只关乎两个人。即便在一年后,因为孩子而不得不分手。尼克依然觉得,他俩是朋友。他怎么也想不到——案发第二天,坦迪就在同一间办公室,握着警长约翰的手,讲这种话:整件事在我脑海里回放了无数次,当我把整件事情都拼凑完整时 我还是想不出除了他之外的任何一个人会想要伤害加勒特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讲的那一幕。终于知道自己走进陷阱。尼克的第一反应就是“无可奉告”,倒逼着警方使出了非常手段:他们向法官申请了一个搜查令。一个裸体搜查令。如果尼克拒绝,警方就能起诉他拒捕。无可奈何下,尼克不得不当着四位警官的面,逐件脱下身上的衣服,交给对方放进证物袋,然后打开身体,直视镜头。执行警官说,这是记录伤口,为了一个12岁男孩的谋杀案做铺垫。他甚至理直气壮地讲,尼克也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裸搜的人。哦?还有谁经历过?加勒特的尸体 行叭。好汉不吃眼前亏,反正自己清清白白,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哪怕觉得屈辱,尼克依然很配合。检验结果很快出来了——没有一项证据,可以把尼克跟这个命案扯上关系。对警方的做法,尼克和他的律师朋友,有另一种解读:裸搜是为了击溃他的心理防线,让他知道他走进来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完了。03诉讼战争从尼克被迫仅穿一件白色防护服,步行离开警局的那天起。所有人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一开始,只是加勒特的家人认定了他,恨死了他。他们在门前的草地竖起一块告示牌,大大地声讨着:还加勒特公道。渐渐地,这家人的悲痛和愤怒在整个社区传开。时间过去得越久,人们反而越愤怒——明明尼克·希拉里还住在这里!警察要什么时候才能把他抓进去伸张正义!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个人就是凶手”,警方也没真正拘留过他。但在尼克被大学解雇后,大众好像就直接认定了:没错了,他就是凶手。此后,尼克开始长期失业,天天在家带孩子。他说那时最难受的,是要日日精确量度,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在社区内可能产生的影响——那感觉就像“被拘捕在家”。他的孩子,不得不开始在学校小心说话度日。他的朋友,被连累得找不到工作,躲回了父母家都还在被跟踪。几年后,他们一家集体搬离了波茨坦。到底。到底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公道?尼克不得不开始自救。不是说命案因为没线索,而毫无进展吗?行,那嫌疑人以“名誉侵害”把警局告上法庭,至少,可以自证清白了吧?行个头。尼克越蹦跶,恶评就越不堪。时间来到2016年,这场诉讼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反转。这是尼克一方请的私家侦探查到的。在发现警方即将从国外传唤一个重要的证人A后,借着时间差,侦探大爷先给对方打了个电话了解情况。对方一点戒心没有,直接把他当做了自己人,噼里啪啦一通说。越听,老侦探的眼睛就越亮,他的嘴角简直是止不住地上扬:- 他们让我从夏威夷回来作证,我周一到坎顿- 可以,你准备说什么- 就说我看见二楼有个黑人,身体轮廓跟尼克相符哈,抓到了。他描述得越详细,尼克清白的几率反而越大。因为这所有细节,都跟A当年给出的口供相悖。幸亏。当年一起目睹现场的,还有他的女朋友:我们做了好多次口供,都没什么不同之处。可后来我得知,安德鲁又推翻了自己的证词。A这样做的原因。也许在这段电话录音里,大家能看得更清楚。- 你只是看到了有人,你并不能确定那就是希拉里-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我能看到那人,但认不出来是谁,因为太他妈的黑了,我他妈看不出来那是谁为了能把尼克投入监狱。A一个在役士兵,愿意大老远从夏威夷飞回来——作伪证。这个“伪证尝试”,发生在2016年的诉讼中。这时,离2011年,加勒特去世的那个十月。已经过去了整整5年。这样持续不断的攻防战,在尼克裸着走出警局后,也已经打了整整5年。正义到了这时,已赫然被扭曲成了杀意。04尾声最后的结果,是尼克胜诉。但赢了官司,也只是个开始。在互联网时代,他的名字,会一辈子被迫跟“杀人犯”联系在一起。人生最好的五年,他被舆论关在家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八块腹肌化成了一大团。但看着判决一下,就各自哭成泪人的被告和原告。你很难确定自己该去同情和相信什么。如一个记者所说,这个判决结果,你可以从两个角度看——要么就是尼克因爱生恨,一时冲动杀了加勒特,并且一直坚韧地装了5年无辜,最后合法逃脱。要么就是当年有个人,因不知名的原因杀了加勒特,还幸运地撞上了所有人都在关注一个替罪羊,自己顺利逃脱。就这么两种结果。无论是哪种,它后面折射出来的黑暗,都让人细思恐极。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大概只有——两种解释中,都有着同一股力量在暗处蛰伏。它不动声色地潜入所有人的脑海,合理化一切不合理,抹掉所有犹豫。它能让昔日的爱侣,转眼陌生得如同从未相识。也能让正义的化身,不自觉地成为不义的源头。在诉讼战的后半段。警方被爆出刻意隐藏一个证据,就因为他们自己人觉得,约翰(坦迪的警长前男友)不可能有问题。而作为检察官是不能擅自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我出庭时唯一有的就是我的声誉,我当时就想直接打包走人而在约翰也成为嫌疑人后,他的同事们体贴地这样搜身:没有正脸照片,没有侮辱人格还是戴了领带的,光看照片根本不知道这是谁你可以叫它种族歧视。也可以叫它偏见。它有点像一种很难痊愈的传染病,任何人一松懈,就容易病情反复。但如果太习惯于贴标签,放任自流、轻松地让自己满足于经不起推敲的“理所当然”。那总有一天,我们会逐渐变成这样——在听到任何觉得不对劲的告诫时,早就见怪不怪。只能耸耸肩,无奈地回一句。你懂的。没有原因。不要以为这些时刻与你无关。尼克常被劝告的“不要跟警察说话”。背后的逻辑,跟“不要走夜路”“不要穿短裙”“家事不要报警”等等一模一样。这堆告诫,背后真的没有原因吗?追问下去的人,心中早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