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心内科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育龄女性35岁后,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而哺乳期女性中,高血压已成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为了婴儿的安全,哺乳期的高血压患者是不是一定要停掉药物?有没有风险?通过一个接诊的真实病例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上周五上午,门诊接到一位26岁的宝妈,首次妊娠,妊娠34周的时候出现了头痛、眼花、无呕吐,无意识丧失,有高血压家族史。查体结果显示,其血压180/100mmHg,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眼底动静脉比例为1:2,视网膜水肿,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主治医生询问该患者是否在服用高血压药物,患者交待自己怀孕前没有高血压病史,妊娠期间好像有几次血压过高,但是觉得不太可能是高血压就没用药,当然也是怕用药会影响孩子。在医生的认真解释下,该患者接受了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适当用药后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心率70次/分,继续哺乳。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下面从这个病例和大家解释大家容易走入的误区。
误区一、妊娠期间不容易患高血压
育龄女性工作强度大、睡眠少、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过多摄入食盐等)因素均可引起高血压。统计资料显示,患有高血压的女性,初次妊娠平均年龄为28岁,第2次及以上妊娠平均年龄为35岁。
此外,妊娠高血压与基因突变有关。人体内控制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将使盐皮质激素受体对黄体酮敏感性增加。黄体酮是女性在妊娠期间大量产生的一种激素。当盐皮质激素受体被黄体酮的正常结合体醛固酮触发后,将导致肾脏细胞吸收更多盐分,从而使血压升高。、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研究发现,盐皮质激素受体变异的女性黄体酮分泌量可上升数百倍,黄体酮过度刺激受体,结果导致盐滞留、血浆量增多,进而引起血压急速升高。
误区二、妊娠期间高血压患者不能用药,会影响孩子
对于高血压患者在妊娠期间的用药,由于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很多医药生产厂商为了规避责任常在药品说明书中对于哺乳期用药信息含糊其辞,导致临床针对哺乳期用药要么忽略哺乳期的特殊性;要么过于谨慎,服药期间停止哺乳;要么就导致很多患者为了维持孩子的营养供给,自己主动停止用药,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影响乳汁中药物浓度的因素主要有四。
1.药物的浓度梯度,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药物浓度越高,药物从血浆到乳汁转运得越快。因此,与母体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容易进入乳汁中。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2.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穿过生物膜到乳汁中。
3.血浆与乳汁的PH,乳汁的正常PH范围是6.4-7.6,比血浆PH略低,通常弱酸性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血浆浓度。
4.药物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越容易转运。哺乳期女性高血压治疗应该如何用药?
当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或称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如α受体拮抗剂、周围血管扩张剂等等。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1. 钙离子拮抗剂
按结构可以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其中硝苯地平的危险程度最低。Ⅰ期高血压女性若希望母乳喂养,可在密切关注血压情况下短期哺乳。如前述病例,对必须用药者,可考虑使用。
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按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含有巯基的卡托普利和不含有巯基的前体药物(如福辛普利、贝那普利等)。虽然有少量普利拉类药物可从母乳泌出,但口服很难被吸收,且乳汁中药物浓度很低,因此可以被用于哺乳期患者降压用药,但是慎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3.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脂溶性较好,而且此类药物可进入啮齿类动物乳汁中,所以不建议哺乳期患者应用。
4. 利尿剂
在哺乳期每天服用50mg氢氯噻嗪是较安全的,但是需要注意利尿剂会通过减少目前血容量导致泌乳减少。服用氢氯噻嗪需要检测血钾及血糖。
5. β受体阻滞剂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但在脂溶性、对受体的选择性及蛋白结合率等方面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如普萘洛尔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蛋白结合率为87%,适用于哺乳期妇女,但是禁用于患有反应性气道病(如哮喘)的婴儿的母亲,同时如果高血压患者患有反应性气道病也是要禁用的。
总之,哺乳期需要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选择是否用药、使用何种药物,切不可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