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卫生阶段的第一步,即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在此先回顾一下牙周序列治疗的步骤。
牙周综合序列治疗的步骤:
a. 全身干预阶段(Systemic phase)
包括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吸烟情况、用药情况
b. 口腔卫生阶段(Hygienic phase )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拔除无法保留的牙齿、洗牙和龈下深部刮治、龋齿充填
c. 修复阶段(Corrective phase )
包括牙周手术(若需要);缺牙修复(包括种植牙)
d. 维护阶段(Maintenance phase)
根据牙周再评估情况和牙周的风险评估确定个性化的复诊频率
若将牙周疾病的治疗比作是一段旅程,那么这段旅程的终点(endpoint)在哪里?是缺牙全部被修复或是完成了所有的牙周治疗手段(包括龈上洁治、龈下深部刮治、牙周手术)?其实并未结束,为了让这段旅程让我们受益终身,必须进入维护阶段。
这也是这篇文章我想与大家重点分享的内容:“维护阶段”的重要性。
回到牙周疾病的根源,目前已十分明确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健康的口腔就完全没有细菌呢?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与“经典”的炎症不同,牙周炎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即致病菌亦同样存在于健康的口腔中。当致病菌部分(主要为厌氧菌)的比例升高时,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被激发,由此引发牙周炎病理过程。因此,在治疗牙周疾病时,牙周医生所有治疗的目的均是去除致病菌占主导地位的菌斑生态。这个过程就如在口腔内引发一场海啸,而维护治疗则相当于海啸之后的重建和稳定工作,监控重新建立的牙周生态体系不利于致病菌生存。反之,若不进行有效的维护治疗或置之不理,那么牙周生态重建的结果可能又会让治疗效果回到原点,牙周炎又“卷土重来”。
正常和牙周炎的不同生态,牙周炎在牙齿牙龈交界处存在菌斑和牙石,牙周袋形成后更利于厌氧菌类别的致病菌生存
牙周病风险评估表(瑞士Berne大学) 输入临床检查的数据,会在蜘蛛网上得到紫色的面积,紫色面积越大,风险越高
实例:根据临床情况,获得了风险结果,建议的复诊间隔3个月
既然维护治疗这么重要,那么每次复诊间隔需要多长时间?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在香港求学期间,我的博士生导师Lang教授专门花了整整3个小时来解释这个量表中每个数据的临床研究依据(我导师昵称它为蜘蛛网)。该量表主要根据的是临床检查探诊出血位点数、深牙周袋(5mm以上)位点数、缺牙数量、牙床吸收的比例相对于年龄的关系、有无遗传以及吸烟情况来确定。按照临床检查的结果,输入量表,量表就会给出一个时间间隔在3个月--12个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