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几个同仁讨论中国教育问题,他们又提到拨苗助长的话题,其中有一人的见解颇深,他认为拨苗助长只要方法得当,未必就不可以。想想,其中的道理比较费解。
一、滥用拔苗方法会损害苗的成长我查了相关资料,找来找去,好像没有更科学的方法。相反,不正确的方法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年3月31日晚的焦点访谈特别介绍了早教现在很流行的一项内容——闪卡。实际上,闪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发明人是物理治疗师杜曼,但当时最主要的发明目的不是用来进行早期教育,而是用来治疗脑损伤的孩子。长期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的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秀兰医生则对闪卡手段的滥用,表示出极大的忧虑。鲍医生介绍,如果闪卡的方法使用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效果,前不久,她在接诊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有个孩子生下来就给他闪卡,后来这个孩子就不太看人,要看人也是一闪而过,所以我觉得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发育。”看来一些早教方法不仅确切效果还有待证实,而且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还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二、拔苗助长乱象丛生,培养孩子要从兴趣出发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这一点,从各种早教中心的火爆程度就可见一斑。但必须看到,一方面,早教市场良莠不齐,需要“择良木而栖之”;另外,不少家长的早教观念存在不少误区,有必要先给自己“矫矫路子”。
学前教育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的天性是“玩”,我们要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学习中娱乐。
如果给孩子一大堆的科目去学习,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孩子没有兴趣那只能是徒劳无益。
因此,学前教育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要认为花了钱就可以把孩子打造为神童。
发现孩子的兴趣,适当的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孩子的兴趣源于他的认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培训孩子的兴趣,这个是许多先进国家教育成功的经验。孩子的内在兴趣。每个人身上都有内在的、自发的兴趣。孩子自己会每天干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就在探究,这种事情就是孩子的内在事情。拿诺贝尔奖金靠的是这种兴趣,而不是大人规定孩子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孩子要做的,你不要禁止孩子,如果禁止孩子,就是扼杀孩子的兴趣。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行为是创造性的机制,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在的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
拔苗助长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
到学校一看,你会发现许多孩子小学时候就带上眼镜。有相当多的家长不顾孩子对学习有无兴趣,就强制他(她)大量地识字、机械地记数、学琴、画画……似乎孩子越早掌握高难的知识技能,就越能成“龙”、成“凤”。甚至有的家长还采取不恰当的物质刺激方法,或者恐吓、体罚的方法进行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
他们常常满足于自己的孩子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学了几支曲子,而忽视了他的智力培养,致使孩子畸形发展,没有应变和创新能力,缺乏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在此种教育的培养下,有些孩子入学前即便是识了几百个汉字,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要求他们细致地观察一个对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要求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多提些问题,就比识字与计算困难得多。
三、拔苗助长新说。
看来拔苗助长一词,现在不止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面有急功近利的陋习,在选拔领导干部上,拔苗助长的现象也存在。有些单位片面强调干部的年青化而忽视了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虑,往往选拔出来的年青领导干部,适应不了领导工作,甚至于有害于民。这样的眷顾不但不会让他们成长,反而会让他们陷入一种困境,我想真正关心爱护他的人绝不会出这样的主意,真正关心他们的人会创造出一种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在把这样的位置提供给他们,也许会对大家都有好处!
看来,单纯地拔苗助长不是办法,聪明的农民,他会考虑多给庄稼锄草,科学地给庄稼施肥。
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拼命地推荐孩子参加一些与他们实际能力不符的所谓提高班,奥数班。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扶正禾苗,如何浇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