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被慢性腰痛困扰,当他们静坐或休息时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而当他们走一段距离的路后,身体就会出现下肢痛、 麻木、无力等症状,此时不得不停下休息一会儿,等症状缓解了才能继续行走。
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们一次能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而需要休息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寻常的腰腿痛,或认为是上了岁数身体功能退化了,没有及时就医。结果症状不断加重,不得不去医院时,检查后才被医生告知患上了“椎管狭窄”。
什么是“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是指椎管的容积变小,因椎管内壁向内突入导致椎管管腔狭窄,压迫椎管内的脊髓、神经;常见于腰椎和颈椎。
“椎管狭窄”有什么症状?
一般表现为腿部、手臂或躯干疼痛、麻木、肢体无力、走路一瘸一拐、大小便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椎管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腰椎管狭窄、颈椎管狭窄和胸椎管狭窄,其中腰椎管狭窄最常见,但颈椎管狭窄更危险。
腰椎管狭窄时,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腰部后伸受限,随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严重者造成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小便排不干净,大便不能自控,会阴区麻木,性功能下降。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走路时出现间歇性跛行,具体为行走一定距离(数米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者双侧腰腿疼、下肢麻木无力;当弯腰、站立或蹲坐休息数分钟后又可以继续行走。跛行的间歇距离因病情加重而缩短,严重者行走困难。
哪些人易被“椎管狭窄”找上?
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病因多和患者的年龄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其中老年男性、有先天发育异常者、有外伤病史、或有脊柱滑脱、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史的人患病几率比较高。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使得患者出现背痛、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站立或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体格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椎管狭窄的症状与体征多不一致。所谓体征就是医生体格检查的情况。对腰椎管狭窄而言,一般症状重而体征轻,尤其是患者住院后经过卧床休息,往往无明显体征。
这个时候就需要“负荷试验”来进一步检查,即请患者行走,诱发出平时的症状之后再行体格检查,往往能获得定位诊断。
影像检查:
椎管狭窄可以通过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来进行诊断。
X线检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片,现在的X线检查更多的是作为诊断的辅助检查。X线上可以观察脊柱曲度的改变,椎间高度的变化,有无椎体边缘骨赘,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无椎体不稳或滑脱。椎管狭窄患者的椎间关节突通常会变得比较肥大,椎板间的间隙会变得狭窄。
CT扫描:CT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在横截面上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对椎骨、椎间盘、黄韧带的显示可以非常清晰。如果注射显影剂并使用X线生成三维图像,还能显示软组织损伤以及骨骼问题,可以对椎管的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电磁波生成脊柱的三维图像,能够显示肿瘤、增生甚至椎间盘和韧带损伤。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现出神经根受压的位置和程度。磁共振检查准确率更高,但价格较贵。
正常椎管与椎管狭窄的 CT、MRI影像
椎管狭窄如何治疗?
早期阶段,椎管被压迫不是特别严重时,可以采取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功能锻炼、中医手法、针灸、牵引、穴位贴敷、理疗等,可联合口服镇痛药物、肌松药物、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是否需要手术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的检查。对于出现下肢持续麻木或者严重的麻木疼痛,或者是肌肉已经萎缩、大小便功能有障碍,甚至出现不全瘫痪这些表现的病人,如果在影像学的检查中发现神经已经有明显压迫,就需要尽早接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