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408/94faaf5cf70847589572ece259f437ac.jpeg)
流坑古村,位于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境内,据考证,流坑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公元937-94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前国家文物局长张文彬誉为“千古第一村”。现今,流坑古村仍保留明清古建筑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19座,牌坊楼阁59座,各类宗祠50余处。
古村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处于丘陵地带的盆地中央,盆地东南角有个缺口,一条江从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以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408/67bf680de0934b228202877178424c27.jpeg)
远处,群山拥翠,岚雾飘拂;近处,江水环绕,参天古树掩映芬芳中洋溢出凝重祥和之气;村周江岸,野鸥翔集,百鸟和鸣;环村水面,清澈见底,晶莹可人,澄净里透射着灵秀之态;古村院外,青砖环护,绿柳周垂。
弯弯的江水,静静的古村,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窄窄的石桥,构成了古村诗意般的轮廊。一群农家女身着各色衣裳,顺着江边的青石板浣衣洗被,娴熟优雅,无意间为古村平添了几分妩媚艳丽,几分闲情逸致。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408/365914bc90314fb3ad1385da28d900c9.jpeg)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408/31d6412124f24e81833b77265df8e4dc.jpeg)
这条环绕古村的河名叫乌江,与楚霸王项羽别姬自刎的乌江同名,但她却是千年以来哺育古村流坑的母亲河,给世世代代生活在流坑的乡亲无边的暖意,更给千千万万流坑的游子无限的乡愁……
刚刚步入流坑村,还觉得“千古第一村”名不符实,但是真正走入巷子里才发现,这个村子真的不一般,古色古香三朴,古建筑保存完好,面积比安徽宏村还大。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0408/81a6bcd07c1c4b9d8628ee40e9df47de.jpeg)
走进流坑古村,犹如穿越历史,进入一个历史古建筑博物馆。一片青砖灰瓦、昂墙翘宇;长街深巷,纵横交错;层楼群宅,鳞次栉比,布局井然。远处,群山拥翠,岚雾飘拂;近处,江水环绕,古树掩映。村周江岸,野鸥低翔,百鸟和鸣。
最让人惊讶的是,整座村的格局。不像一个村,反倒似一座小型的城。绕村的乌江、龙湖,宛若城池壕沟。村内门楼、城墙守望。“七横一竖”的巷道,勾勒出基本轮廓,似棋盘格。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408/f78f09e3dc544621b32c5be54a127464.jpeg)
流坑千年历史,大致为:始建于五代,兴起于宋代,衰微于元代,繁荣于明清,败弱于晚清。据说明代辞官回乡的南京刑部郎中董燧,是按照《周礼》重新规划自己家乡的。而这一次规划,奠定了今日流坑之格局。
的确如此,村民大都姓董,是一个董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据说其先祖是唐代宰相董晋,董晋后人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流坑,一村一姓延续千年至今。
![](https://p7.itc.cn/images01/20210408/196b9297fefb478bb3cd08ae4d81e0e2.jpeg)
从明清时代开始,董氏家族开始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不仅科举旺第,人才辈出,而且还控制了乌江的竹木商运。一时间涌现出了许多富商,纷纷建宅,流坑再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千古第一村”。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满载千年文明并且有家谱记载的古村落并不多见,而流坑村是其中一个。这里的古建筑几乎都有准确的建造年代,有匾、联、题榜、名额等计682方。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408/eaad6df1515942c39d5e24606fc2891c.jpeg)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408/e81e93607e6f484aaf5e6c8be3eabc47.jpeg)
全村现有明清住宅260余栋,祠堂50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它们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雕刻、彩绘,都很精致细腻,令人赏心悦目。
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联匾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多出自名家之手。从唐代宋迄清,宋代王安石、朱熹、文天祥、明代杨士奇、金幼孜,到清朝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都在流坑留有墨迹。有的是用宣纸书写,直接贴在木板的墙面,居然保留至今。行走在巷子里,历史沧桑的气息迎面而来……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408/1522921fdd7040e3a10e0eb5ec2a6a04.jpeg)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408/73956bc6a59149669da42bdd17934010.jpeg)
村中至今仍保存有明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在流坑村的千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宋代,"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来到流坑村。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旅行的一站。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408/8a877d3e014747e988621d0d644f598d.jpeg)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408/e4c0cd0399ca493e8f210bc39c2aad1b.jpeg)
参观流坑当晚,他写下一篇日记,其中几句是:“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阛阓纵横,彰显村容整齐;万家之市,渲染商贸繁华。五桂坊,则是流坑董氏纪念“一门五进士”的一座牌坊。恰似一座丰碑,铭刻着这个家族引以为傲的科举事业……
建于南宋的董氏大宗祠,曾是村中最宏伟的建筑,却在上世纪初遭到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残部邢玉堂烧杀抢掠,毁于一旦。现在只剩下5根花岗岩石柱,如同流坑的图腾一般。凄凄然傲视着苍穹,似乎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0408/5f60c0eee80a42069625c522958598b0.jpeg)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0408/7951af5fa53a405b878867f673d12c09.jpeg)
怀德堂是明朝流坑儒商董国举之宅,建于明万历年间,以堂前照壁的壁画最为著称,上书正大光明,下方三幅壁画,意为为丹凤朝阳,爵禄封侯、荣华富贵、三级连胜等,因壁画中有凤凰也被称为“凤凰厅”。
翰林楼是为纪念明初翰林院编修董琰而建,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正面横额为“翰林”,两侧砖刻联“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门楣上嵌有明代宰辅杨士奇所题“少司成第”砖刻横匾。楼北面上书“恩荣”下书“盛世经纶”。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408/10381cd4967148a68a0747692ab4d371.jpeg)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408/f15c8bd1abee4fec87a4be7a0b3189c3.jpeg)
董燧故居,门口一对石狮造于明嘉靖年间,门楣上书“理学名家”为明代著名理学家、南京吏部尚书曾同亨所书。据介绍,在特殊时期,主人把木匾翻过来写上“为革命种地”才得以保存下来。
流坑世人信守耕读传家的生活与传统,走过了漫长靠耕读、农商以维系与发展之路,历经兴衰治乱、岁月沧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传承、养育并创造、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流坑文化。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408/61b3eb9e16f845d2ac55c47b62952607.jpeg)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408/bead075910fd4f2a8bfef48cf48ae3df.jpeg)
如今很多流坑村民搬到外面盖了房子,很多老房子大门紧闭着,但也有很多明清古建筑依然有人在居住着。
流坑,残留着累累伤痕,已经时越千年。然而,那些青砖灰瓦、昂翎翘宇,楼坊祠宅、长街绳巷,幽室崇堂、雕塑绘画、匾额楹联,无不昭示着流坑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408/1134a9ee199245a880ccfad0908b654c.jpeg)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408/d7ea3f4f75f74e628e4a5bf451dda02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