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上中旬,在参加苏皖自驾游时,曾经游览了安徽省的徽州古城。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园,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园位于古城闹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
牌坊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府衙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照片摄于徽州古城。
南谯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照片摄于徽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