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6阅读
  • 1回复

[猎奇]二月二,看古人迎“龙抬头”的仪式感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144
金币
54851
道行
36950
原创
106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4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6-13) —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作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


金龙 故宫博物院藏
01
角宿亮,龙抬头
“龙抬头”的说法来自于古代天文学,先民们以赤道附近的星象作为参照物,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象,每象各有七宿,再以神话故事中的四灵命名,分别为“东方苍龙”、 “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总称作“二十八星宿”,用于观测天象变化。
我国是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 6500 年前古人就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十二月法进行研究。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分别代表龙角、龙喉、龙爪、龙心以及龙尾。民间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就是指这苍龙七宿随着时间变化而隐现。
角宿(室女座α和室女座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能够在夜晚被观测到。仲春时节角宿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显现而其余星宿还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之下,便是“龙抬头”。到春分时节,苍龙七宿全部出现在星空之中,正所谓“春分而登天”。夏至时苍龙七宿会出现在正天之中;秋分时节,苍龙七宿又会逐渐消失在西方地平线下,所谓“秋分而潜渊”。
可以说,古代人对“龙”这种习性的描述,与天象中的“苍龙七宿”关系极其密切。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天文考古学家冯时就推测,“龙”最早就是作为星象存在的。他还举出了一个颇为奇特的巧合:甲骨文中常见的“龙”字,其形象正好与苍龙七宿吻合


东方苍龙简形图
1990 年,冯时先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 45 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写道:“墓主北侧布有蚌塑三角形图案,紧接蚌塑三角图案的东侧横置两根人的胫骨。这毫无疑问是北斗的图象。胫骨为斗构,指向东方,汇于龙首;蚌塑三角图案为斗魁,枕于西方。全部构图与真实天象完全吻合。”


西水坡蚌塑龙虎图 示意图
图源:《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简报》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02
祭神祗,盼丰收
龙在上古神话中的形象是善腾云驾雾,可呼风唤雨的神祗,因此便有龙掌管民间降雨一说。


《三官出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节气上看,农历二月二正处于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此时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大国来说,农作物收成的优劣决定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乃至社会的稳定、繁荣。因此龙抬头日具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祥龙翘首,春满人间,为此古人有诸多风俗仪式来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最早的祭祀仪式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百姓通过舞龙求雨:“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即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龙舞杂戏的图案,后世以此作为“舞龙灯”的滥觞。


山东南沂汉墓画像石“龙戏”
图源来自文章《汉代“鱼龙曼衍”图像新证》
二月二作为节日,与唐朝宰相李泌还有关系。唐代尉迟枢于《南梵新闻》记载:“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唐德宗认为二月是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宜春耕之时,为倡导务本力穑,听取宰相李泌的建议设立中和节,并与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当日皇帝要宴请百官,赐予其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表农书。民间百姓则互赠由青色袋子装的谷物、瓜果种子,还会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


《宣宗嘉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野新耕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和节改为农历二月初二,一同庆祝土地公的诞辰,即“社日节”。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称作“社”,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唐·王驾)社日节又分春社日和秋社日,按照习俗春耕时期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敬香,祈祷风调雨顺,并有饮酒、分肉、赛会之俗,秋收时则报答感谢神仙庇佑。


《春社醉归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社醉归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耕耤率先民,勤农致敬神。古初定春孟,后世卜佳辰。土润沾时雨,粢馨叶夏钧。天恩今岁渥,虔巩益增寅。”(《耕耤日祭先农坛》清·乾隆)民之大事在农,明清两朝作为集大成者,皇帝会在仲春亥日率领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再于观耕台一亩三分地大的土地上亲自耕作,起到重视农耕,动员耕作的国之表率作用。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动是历代政府奉行的国家大事,黄色是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明朝开始规定“祭器皆用瓷”,后世的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同样采用瓷器作为祭祀的礼器。清乾隆十三年以来法定8种祭器用来祭祀,每种釉色不同,这款黄釉牺耳瓷尊就是用于地坛、先农坛以及先蚕坛的祭祀活动之中。


03
“龙”习俗,承好运
宋代以后民间庆祝龙抬头日的形式更为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月二当日要早早起床,在卯时(5 点到 7 点之间)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的“采龙气”,可吸财气、福气、人气、运气,愿新一年龙马精神。
之后要用长竿击打房梁,把龙唤醒,称作“敲龙头”,以佑一方平安。妇女们从自家锅灶底下掏烧柴留下的草木灰,装到铁铲子里,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大人小孩要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并且大圈套小圈,少则三圈,多则五圈,不可取双数,之后把家中粮食放在围仓的中间,仓外围也有意撒出些许,寓意大丰收。
草木灰除画圈围粮囤外还有熏虫避灾之效,刘侗、于奕正编纂的《帝京景物略》云:“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二前后百虫萌动,为防虫灾影响庄稼收成,人们当天或到河边挑水,回家点灯、烧香、上供,引田龙,或在庄墙外用草木灰伏龙降虫,既有熏虫驱灾之效,也有期盼来年粮食丰收之愿。到了清朝还可以用烹食的烟火气熏虫,《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当天的三餐尤其讲究,据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载:“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
元代还会借龙之吉给食物命名,吃春饼称作“吃龙鳞”,吃面条称作“吃龙须”,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饺子则叫“吃龙耳”。江南地区会吃独有的撑腰糕,清代苏州人蔡云专门写下《撑腰糕》一首:“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援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童称理发为剃“喜头”,保佑其健康成长,愿将来大有所为。成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鸿运当头,借龙抬头之吉,带来一年的好运。此外还有放龙灯、舞龙、孩童开笔写字以及妇女忌动针线“恐伤龙目也”的习俗。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04
万物生,踏春游
二月二也被称作踏青节,春回大地,新枝吐绿,万物复苏。除了在家中祭祀庆祝,相传从唐代起人们便相邀三五好友结伴出行,共赏春日美景。
“二月二日春意动,东风生物来无垠。”(《次韵裴库部二月二日游傅园》北宋·刘攽),这幅由清代画家创作的《十二月月令图二月》画中桃花盛开,几名文人骑马慢走在山中小径,闲谈赏花,恣意洒脱。


《十二月月令图二月》(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飖尽似乘烟霞。”(《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北宋·张咏)粉白色的桃花缀满枝头,淡淡香气沁人心脾,攀折几支插花观赏,留下春日的足迹。


《十二月月令图二月》(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二月二日游洛源》唐·韩琮)历经寒冬萧瑟,春天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色更惹人驻足,不知时间匆匆,归家已晚,一日的庆祝活动也进入尾声。


《春游晚归图》 故宫博物院藏
二月二,龙抬头,不仅承载着古人渴望来年五谷丰登,家有余粮的期盼,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愿新年云程发轫,向阳而生。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3122
金币
1096143
道行
1951
原创
2163
奖券
2124
斑龄
28
道券
5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476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3
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古人会举行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来迎接"龙抬头",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迎"龙抬头"的仪式:

1. 祭龙:在这一天,许多地方的村民会举行祭龙仪式。人们会搭建祭坛,供奉龙王,焚烧香烛,献上祭品,如食物、酒水等,并进行跪拜祈祷,以表达对龙神的敬意和求得其庇佑。

2. 舞龙:舞龙是祈福的一种方式,人们相信通过舞动龙的形象可以唤醒龙神,使其带来雨水。舞龙队伍通常会在街头巷尾巡游,伴随着热闹的鼓乐和鞭炮声,渲染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3. 放龙灯: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晚上放飞龙形的灯笼,称之为"放龙灯"。这些灯光闪烁的龙灯象征着吉祥和希望,它们在夜空中飘荡,宛如一条条腾跃的巨龙,寓意着祈愿随着龙灯升空,传达给天上的龙神。

4. 吃龙食:在饮食文化上,人们会食用与龙有关的食物来应景。例如,吃"龙须面"、"龙耳"(饺子)、"龙眼"(汤圆)等。这些食物都有吉祥的寓意,象征着新年的好运和丰收的希望。

5. 拜土地神:除了祭龙外,人们还会在二月二这一天拜祭土地神,因为土地神也被认为是掌管农业生产的神祇。人们会在土地庙前烧香、磕头,祈求土地神保佑庄稼健康成长。

6. 剃龙头:在一些地方,二月二还有剃头的习俗,称为"剃龙头"。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好运,象征着新年新气象,一切烦恼和不顺利都会随头发一起剃去。

这些仪式都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和农业生产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仪式,古人将"龙抬头"这一节日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

"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的详细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文学背景:"龙抬头"的说法源于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认识。苍龙七宿在不同季节的出现和消失,对应了龙的抬头、升天、潜渊等状态。这一观察形成了古代天文学中重要的概念,也与农历二月二这一天的庆祝活动紧密相连。

2. 宗教信仰:在古代,龙被视为能够控制天气的神祇,因此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希望通过龙的力量带来雨水,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这种信仰体现了农业社会中宗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民间习俗:为了庆祝"龙抬头",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比如,有的地方会举行祭龙、舞龙等活动;有的地方则有吃龙食的习俗,如吃面条称为"龙须面",吃饺子称为"龙耳"等。这些习俗富有象征意义,寓意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4. 节日传承: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许多地区仍然努力保留和传承"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庙会、赛龙舟等,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宣传,使得这一节日得以继续在民众中传承。

5. 文化意义:"龙抬头"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节日,它同样承载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透过庆祝"龙抬头",人们也在无形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连接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
1条评分金币+18
xgch 金币 +18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06-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