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6阅读
  • 0回复

[红楼梦]红楼梦中生死观,三组人对生死的观点,展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962
金币
790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7-11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4-07-31) —

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中很少去认真地谈及生死,因为好像提到这个观点就会显得很沉重,人们可以欣喜生命的诞生,却很难接受生命的结束,因为死亡总是会带给人莫名的恐惧和悲伤。可是在《红楼梦》中有三组人,他们对于生死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死亡还是不可避免会让人害怕,但是他们能够明白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呈现出怎样的人生态度。

第一、贾母和王熙凤笑谈生死,两人都毫无惧怕,畅意人生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贾府最年长的人,所以能够最先预见死亡的人是她。古人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可贾母在开篇时就已经70多岁了,这个年纪是很长寿的,但是贾母并没有显得老态龙钟,反而非常健朗,这就是贾母平时保养得宜的结果。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她与贾母可以算是忘年交,她与贾母的生死观就非常的匹配,她们二人甚至可以笑谈生死。
王熙凤对贾母玩笑地说起过“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上五台山”就意味着死亡,可贾母都没有生气,这里有王熙凤会说话的缘故,可更重要的原因是贾母并不惧怕死亡。贾母曾经在藕香榭跟大家说起小时候她落水差点死了故事,那时大家都沉默不语,害怕说错话,可是王熙凤却知道贾母能够说出来,就表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毕竟贾母福大命大度过了那一劫,如今的福寿双全,这就是生命的馈赠,生死在贾母这里从来都不是忌讳的事。
有一次王熙凤说:“将来她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她才死呢。贾母笑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

简单的两句话,反应了她们相似的生死观,她们都不怕死亡,她们想要的,只是大家能够热热闹闹在一起,要是世界上只剩她们二人,就太没意思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就要享受当下,畅意生活。
贾母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她早早就放权给王夫人管家然后乐观和潇洒的生活。贾母可以簪红花,开心时畅饮,也可以雪地里去跟孩子们玩耍,贾母从来没有因为年纪束缚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出了大事贾母也镇得住场子,守护得了整个家族,贾母的生活很乐观,生死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贾母从来都没有将死亡这件事特别地放在心上,甚至贾母的棺椁等物是早早就准备齐全了的,万一哪一天真的贾母要离开这个人世间她也不会觉得遗憾。贾母唯一对死亡这件事感到难过是在她的侄儿贾敬去世的时候,贾母伤心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多的是她预感到了贾府的衰败,她早已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她不害怕自己去世,她只是担心她一离开整个家就散了,所以贾母才会觉得伤感,其他的任何时候贾母都是笑谈生死的。

王熙凤在《红楼梦》是一个心狠手辣、做事不计后果、不害怕阴司报应的人,她把生死也看得很简单,在她生命里她只要能够活得光彩耀目就好,其他的事情不用太多计较。她活得足够真实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如何去得到,她就是这样畅意的生活,即使知道将来会遭受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她从来都不会后悔当下的行为。
正是因为王熙凤的大胆和贾母对生命的了解,她们都知道生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是生命不得不经历的两个状态。生命的长度是不能预料和控制的事情,所以她们能做的就是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可以活得精彩纷呈,笑对生死,畅意生活就是她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二、黛玉和秦可卿面对生死很坦然,因为知道短暂所以愈加珍惜
林黛玉和秦可卿看似两个毫无关系的关系的人,但是她们的生死观却出奇的相似。“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用来形容她们非常的合适,她们都是聪慧伶俐的女子可是她们的命运却都注定了要早逝,但她们面对将要到来的生死都表现得很坦然。这不是说她们要自暴自弃不珍惜生命,而是她们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明白生命短暂所以会愈加的珍惜时光,好好地生活。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儿媳妇,她只是一个平常人家的姑娘,却幸运地嫁到宁府,公公婆婆对她像女儿一般,她和丈夫贾蓉也从来都没有红过脸,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秦可卿却因为平日里小心谨慎的生活,很多的忧思忧虑都放在心里,于是渐渐小病酿成了重症。
秦可卿的病到底有多重她自己非常清楚,她和王熙凤关系很要好,王熙凤来看她的时候她笑着对王熙凤说:“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如果这病还能治好,那么秦可卿自然会积极地配合治疗,可是她知道自己的病早就养成了,是治不好的,所以她不给家人多余的希望,也不想他们再为她多操劳。但是她也让王熙凤多来看看她,因为她们能够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了。

无独有偶,秦可卿生病时说过的话,在另个一空间里,黛玉也曾对宝钗说过。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得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
黛玉会对宝钗说出这样的话,是宝钗来看望病中的黛玉,黛玉把她当作亲姐姐才对她说出了心里话。黛玉的身体自小就不好,从会吃饭开始就要吃药,而且这病到了贾府愈来愈来越严重,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里很有数。黛玉的性子也是很直爽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命是无法强求的事情,所以与其与天相争,不如认清现实,在有限的时间努力生活。
秦可卿和黛玉都是美丽、多情和聪慧的女孩子,既然她们生了病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她们不会怨天尤人,这是每个人命中的劫难不可逃避,所以她们平静地接受。积极治疗是平常,可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病不一定能治好,所以她们都会尽可能的努力生活,不对别人诉说自己心里的苦,但是尽可能的带给大家欢乐,尽可能地去爱自己想要爱的人。
秦可卿在世的时候,她一个平民家的女儿可以将宁府打理得紧紧有条,可以得到家里长辈和下人的双重喜欢,她甚至还是贾母眼中重孙媳妇中的第一人,就可以知道秦可卿平日里做得有多好。秦可卿走的时候,阖府上下念及她的好都哭了,这就是秦可卿平日里做过的事情换来的大家的尊重和怀念。秦可卿是同王熙凤一样有着远大抱负的巾帼女子,她将要离世的时候,都托梦给王熙凤让她早为贾府的未来做打算,所以她这一生除了做错了事情之外,她无愧于自己的梦想和生活。
黛玉虽然常常多愁善感和爱哭,但是她却把快乐的样子带给了大家,她会和探春调侃笑话她是“小鹿”,黛玉会更湘云“斗嘴”,会给袭人、晴雯和宝玉调节气氛,会教香菱学诗词,会把宝钗和宝琴当作亲姐妹看待,会把紫鹃和宝玉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黛玉用自己的全部的真心和热情在认真的生活,因为知道时间有限,所以她不做多余的事情,她只对大家真心相待。生活的美好,她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感受,不负来这个世界一场。
第三、宝玉和宝钗看似截然相反的生死观,殊途同归地认识到生死是轮回
之前两组人都是相似的生死观,宝钗和宝玉看似是截然相反的,可是他们之间才有一种殊途同归的默契,生死在他们看来“生命就是一种轮回,从出生到死亡到消逝于尘土,回归于自然又开始新的生命”。生死并不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因为它只是人世间的常态。
宝玉是一个喜聚不喜散的性格,他觉得大家都是要聚在一起才是和乐,缺了谁都不完整,所以宝玉是一个很博爱的人,他总能发现人群中落寞的那个人,及时给予安慰。可是宝玉的思想意识对于生死却是比较极端的,他虽然喜欢常聚,可是他却不害怕死亡,甚至于他对死亡有一种很通透的认识。

人们常常认为“文死谏,武死战”才是生命有价值,可是他不这么觉得,他认为这样的死法是因为当局者太过迷惘,人们不得已才会这样。在他看来生命的存在于消逝并没有价值之分,生死是轮回,他想过逃避可以不能如愿,那么他想要的就是他能够守护所有的人,或者说让大家都说守护着他。
宝玉对紫鹃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
宝玉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小孩,他不想要听到关于死亡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对于死亡这件事情却明白得过头,他知道生命的离开就是化为尘土或者一缕青烟回归自然之中,所以他从不惧怕死亡,他担心只是众人早他而出,他一个人会孤单,所以他宁愿自己先离开。正如他曾经对宝钗给他说过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会特别的在意,他不感触与生命的落败,他只看到生命的本质,所以最后他会看破红尘,选择出家也在情理之中。
宝钗没有宝玉这么多的柔情和多愁善感,宝钗对于死亡这件事情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在乎,别人的故去对她而言不会在心中激起太多的波浪,因为逝者不可追,活在当下的人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她没有多余时间和心思去感伤。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冷静和理智,在面对金钏儿的死、尤三姐的死和柳湘莲的出家时,宝钗并无多少伤感。
宝钗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这不是她生命里重要的事,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不管怎样害怕和担忧都无法避免,那么何苦多愁善感,不如做好分内的事情也是最故去的人的尊重和安慰。宝钗的年纪里能够想到这样事情,其实不好的话,因为虽然足够圆满却太现实,这样的她往往会不被理解,正如“更香”,一个从夜晚守候到天明,众人皆醉她独醒的悲伤。

总的来说,《红楼梦》中对于贾母和王熙凤而言,笑对生死畅意人生才是真谛;对黛玉和秦可卿来说,生死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人力无法强求,但是我们可以珍惜时间去爱去生活;宝玉对死亡是逃避,宝钗对死亡是清醒,他们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他们都能明白生死只是生命自然规律中的一种转化,无法计较得清,与其伤感不如豁达与清醒。他们这六个认对于生死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可是有一点他们是相通的,对于生死都保护惧怕,能够坦然去接受和面对,生命发给了每个人不同的牌,但是选择怎样出牌就是个人的事,生命是精彩纷呈还是凄凄惨惨,这全都取决于你自己的人生态度。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样子。
1条评分金币+16
zhdf 金币 +16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4-07-1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