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薛宝钗的柳絮词为什么填《临江仙》?作者诸多安排只为表明一件事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469
金币
118567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9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7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13) —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却因史湘云的柳絮词,第一次众人聚在一起填词。其中薛宝钗的所填词牌是《临江仙》,这个词牌本身就很有意思。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临江仙·柳絮·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神妙安排,《临江仙》的这些别名,在书中都能找到对应薛宝钗和金玉良姻的相关情节。就比如“雁后归”对应被贾元春去掉的“蓼汀”,典出唐代诗人罗邺的《雁二首》;“庭院深深”可与薛宝钗的菊花诗《忆菊》对应;“采莲回”对应贾元春留下的“花溆”,典出唐代诗人崔国辅的《采莲》;“鸳鸯梦”可与薛宝钗“绣鸳鸯梦兆绛芸轩”的故事对应。
我不相信这些都是巧合。曹雪芹往往在这些细节处的打磨,会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就像“蓼汀花溆”,“蓼汀”的意思,是指供大雁繁衍生息的水边沙洲,其实是以“暮天新雁起汀州”,暗示林黛玉具备教养贾家子弟成才的能力。“花溆”原诗隐含“金玉”,又名《采莲》,预示的是金玉良姻的成功将以牺牲以莲为谶的林黛玉为结果。也注定是贾家的不幸。而这一点,恰恰又为《临江仙》所证明了。

《临江仙·柳絮》共六十字,与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采用的字数相同。而杨慎受父亲杨廷和罢官抄家所累,被治罪发配途中写下这首词,与贾府卷入朝廷斗争,为皇帝忌恨罢官抄家再遭发配的经历基本相似。同样抄家、同样发配、同样家破人亡。这是薛宝钗“带给”的一个最差的结果。
而书中第七十五回还有一处细节,也与杨慎有关联,就是林黛玉为大观园所题的“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中的“凸凹”二字,也出自杨慎的《升庵集·卷六十四》,以“凹晶溪馆”为“凸碧山庄”的退步,借“凸凹”隐喻“进退”,隐喻贾家若要避免败亡,需要急流勇退,否则将步杨家父子抄家后尘。

曹雪芹两次借用杨慎的典故,寓意却大不相同。写林黛玉的“凸凹”,是提出破局良方的兴家之言;写薛宝钗的《临江仙》,却是重蹈覆辙的败亡之路。两者比对凸显出钗黛本质的高下,以及木石姻缘相较于金玉良姻的优胜之处。
《临江仙·柳絮》说的是:白玉华堂上,柳絮飘飞如起舞,春风吹动的节奏均匀适度。成群的蜜蜂与蝴蝶却搅和在中间乱成一团。柳絮既没有随波逐流,又怎甘心堕入尘土之中。柳树虽有万千枝条却无法束缚柳絮,任由它聚散离合。(柳絮一生才开始)美好的年华不惧世人嘲笑无根无萍,只要借助一阵东风,就能青云直上,俯瞰世间皆浮沉!

这只是字面的意思,薛宝钗在其中真正要表述的,要更加的复杂。具体含义留待下回再解。
1条评分金币+14
zhdf 金币 +14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4-1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8469
金币
118567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79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4-13
关于薛宝钗的柳絮词选用《临江仙》词牌及曹雪芹的深意,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临江仙》词牌与薛宝钗性格的契合
词牌的豪放特质
《临江仙》词牌多用于咏史或抒发高远志向(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其结构适合表达宏大格局。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是以豪迈之语颠覆了传统咏柳絮的悲戚基调,暗合其理性务实、不甘沉沦的性格。

对柳絮意象的重构
柳絮本是漂泊无根的象征(如林黛玉词中的“漂泊亦如人命薄”),但薛宝钗以“白玉堂前春解舞”开篇,将柳絮置于贾府(白玉堂)的富贵场景中,赋予其“借力登高”的主动姿态。这种反传统解读与《临江仙》的格调相得益彰。

二、曹雪芹的叙事意图:命运与抗争的悖论
表面积极下的命运隐喻
薛宝钗的词看似充满进取心,实则暗藏悲剧性。判词中“金簪雪里埋”预示她被家族拖累的结局,与词中“青云之志”形成尖锐对比。作者通过这种反差,揭示她看似掌控命运(如主动促成金玉良姻),实则被家族利益裹挟的无奈。

群体诗词的对照设计
大观园众人咏柳絮时,探春、黛玉等皆流露离散之悲,唯独宝钗强作昂扬。曹雪芹以《临江仙》为她的“独白”,凸显其用理性压抑真实情感的复杂性——越是强调“终不改”“本无根”,越暴露内心对命运无常的惶惑。

三、创作手法:文学传统与个性化颠覆
化用典故的反叛性
薛宝钗的“好风凭借力”化用谢道韫咏雪典故,却将“柳絮因风起”的被动飘零转化为主动借势。这种改写既符合她工于心计的形象,又暗示其人生策略(如依附贾府权势)的局限性。

词牌与人物命运的互文
《临江仙》的“临江”意象暗含“逝者如斯”的流逝感,与薛宝钗最终“金簪埋雪”的孤寂结局呼应。作者通过词牌选择,隐喻她短暂辉煌后的凋零,强化“万艳同悲”的主题。

结论
曹雪芹借《临江仙》词牌,既凸显薛宝钗的理性与野心,又通过文本与命运的反差,揭示封建家族制度下个体抗争的徒劳。这一安排的核心意图在于:以诗歌的豪迈反衬现实的苍凉,用表面的积极遮蔽深层的悲剧性,最终指向《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终极命题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04-1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