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首个“半马”开赛 如何跨越“体能极限”
赛事概况
2025年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这是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000名人类选手将与来自全国各地近20家机器人赛队的钢铁选手并肩起跑,共同完成约21公里的比赛。已知有7家企业携自家研发的机器人参赛,参赛队伍分别来自国家队、民营企业和学校科研团队。对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而言,完成此次比赛相当于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参赛机器人准备情况
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N2
训练情况:4月以来,在北京海淀气象科技园区的柏油马路上,N2每天都会跑1小时以上。
技术优化:采取多机作战形式,组建两个队伍,每队有3台机器人(1台主力和2台备用),一队追求速度(配速能达到7 - 8公里/小时),另一队追求跑姿更拟人、更优雅。N2穿上29码的跑鞋并加装三个定位销,以缓解高速度对硬件冲击带来的结构损伤。续航方面,N2每5公里续航一次,采用电池 + 换电的方式。
灵宝机器人CASBOTSE
参赛原因:身高约170公分,比较轻(不到90斤),比起CASBOT01稍矮,更适合参加跑步这种偏运动能力的比赛。
优化升级:曾尝试3D打印能穿鞋子的脚,但测试中发现不牢靠未采用;重新设计了镂空、轻盈的头进行减重优化;根据户外测试,加厚了脚垫以应对粗糙路面;最终决定采用快走的步态,以保证速度并兼顾稳定。不过由于在2025中关村论坛期间做志愿者,留给它的训练时间只有一周。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Ultra
性能特点:身高一米八,身形灵活,奔跑过程中遇到上下斜坡、转弯等复杂地形,可实时调整步态和全身动作,展现出泛化地形的高通过性和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
技术支撑: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的赋能下,凭借具身大小脑的高效协同,在长距离奔跑中展现优势。具身大脑端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动态调整速度和方向;具身小脑端依托自研的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运动控制方法,优化策略和适配能力,实现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确保身体平衡。
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
硬件稳定性
包括本体和关节的承受力、耐久性、散热,以及电池的续航、能量管理等。例如,松延动力的N2在测试中就出现脚踝发力过猛导致螺丝松动和金属疲劳的问题;灵宝机器人的CASBOTSE遇到户外路面粗糙使脚垫磨损严重、影响关节的情况。
运动姿态与平衡控制
长距离比赛中,保持合适的运动姿态和平衡是关键。如灵宝机器人的CASBOTSE因个子高,全程跑步发生倾倒概率变高,所以选择快走步态;天工Ultra需要在复杂地形实时调整步态和全身动作来保持平衡。
环境适应能力
比赛中会遇到如转弯、爬坡、跨轨道等复杂情况(人形机器人跑半马得拐14个弯、爬坡、跨轨道),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感知和适应能力,像天工Ultra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时感知环境信息,动态调整速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