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才刚开始
赛事概况
2025年4月19日7点30分,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南门鸣枪开跑。20支机器人队伍与9000名人类跑者共同参与此次赛事,人类选手与机器人共享路线但分属隔离赛道,其中机器人赛道融合了柏油路、草地、石板路和陡坡等复杂地形。最终,1.8米高的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成为首个完成21.0975公里赛程的机械跑者。身高1.2米的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季军。
参赛准备与面临挑战
通常情况下,像马拉松这类比赛,机器人都需要数月的准备时间,如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的宇树机器人H1就经历了三个月的反复练习。不过,天工机器人方面是在2025年1月初收到官方通知后才投入准备。与人类完成半马需要进行体能训练不同,机器人面临的挑战是硬件极限、算法博弈和续航焦虑。例如,参赛者灵宝CASBOTSE机器人在备战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倒后爬起,才从实验室走向户外;天工Ultra每公里耗电16%,需在补给站“热插拔”换电,类似F1赛车进站。
产业现状与争议
在机器人赛道上,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个队伍。一部分是在生产线上干活的非人形机器人,它们凭借高精度、低成本和场景适配性,成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力量,在工厂流水线、仓储物流和特种作业领域早已占据主流。而另一部分则是想要融入人类家庭的高性价比人形机器人,但这类“理想派”人形机器人却迟迟未能进入大众视野,相关话题也常常饱受争议。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2025年初表示正在退出多个人形机器人项目,并直言行业存在泡沫。猎豹移动傅盛也曾认同人形机器人是“有毒的泡沫”,认为像鲤鱼打挺、跳舞等动作都是预先编程好的,忽视了实际场景的可靠性,同时资本过度追捧人形形态,会导致企业“为表演而研发”。
产业发展趋势
尽管争议不断,仍有一批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坚持深耕,它们将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绑定,用硬核创新回应质疑。比如声称在2025年量产的特斯拉Optimus、已经走进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的“实训生”优必选WalkerS,还有售价仅为9.9万的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想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技术的突围只是产业长征的上半场,真正的破圈之战是赢得用户心智。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在2025年初,先是宇树机器人UnitreeH1亮相央视春晚,后又举办了此次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尽管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还十分有限,但随着技术临界点的日益临近,人形机器人的曙光正在到来,属于人形机器人的用户心智战争已经悄然打响,此次比赛的夺冠视频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也意味着这场赛事早已超越竞技范畴。
综上所述,“人形机器人的‘马拉松’才刚开始”既指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和争议,也意味着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