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杭州的陈先生此前是一名跳远运动员,身体很强壮,平常没有吸烟的习惯,只是偶尔喝点小酒。
几个月前,他被肩部隐痛症状所困扰,起初以为是肩周炎,但针灸、按摩、贴膏药等治疗效果都不佳,而且人也明显消瘦了不少。
想到此前体检中查出肺部有结节,他到了省级医院检查,结果经CT检查发现是肺癌,且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听到这个消息,他本人和妻子都不敢相信,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平常医保卡都很少碰的人,怎么会患癌呢?

一、从不吸烟的人,为何也会得肺癌?
很多人印象里认为肺癌多与吸烟有关,但其实也有些人从不吸烟,还是被肺癌盯上了,这是为什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表示:虽然抽烟是肺癌的“头号杀手”,但肺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被动吸烟、身体过于劳累、饮食不当、厨房油烟、遗传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肺癌。
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鲁葆华表示:久治不愈的咳嗽、胸痛、血丝痰、声音嘶哑、肺性骨关节病、腰痛、脊柱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都可能是肺癌来临的信号。
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果发现有肺结节,要定期进行复查。

二、每天超一万人确诊癌症,为何中年以后更易中招?
国家癌症中心发表的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增406.4万癌症患者,有241.35万人死于癌症。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天有一万多新增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钟有七人确诊癌症。
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分别在80—84岁和85岁以上达到高峰期。年龄在60—64岁和50—54岁之间的癌症患者最多,60—64岁和75—79岁年龄段的癌症死亡人数最多。
如今癌症的发病率不但越来越高,而且不断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不过总体上仍然以中老年人为主。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提醒:中老年人癌症高发主要与下面这几个原因有关!
慢性病高发:中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慢性疾病不但会损伤身体,还可能叠加促进癌症的发生,研究发现慢性病患者患癌风险要比健康人高出很多倍。
免疫力下降:人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健康的防线,能识别清除异变细胞,预防癌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免疫力会不断下降,无法及时识别清除癌细胞,更容易被癌症盯上。

细胞癌变风险增加:人体细胞虽然每天都在经历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DNA复制,这其中不乏一些基因突变,经过多年的积累,突变不断增多可能会增加癌变风险。
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积累:年轻时贪图享受,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经常熬夜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习惯,长期积累会导致对身体的损害加重,甚至诱发癌症。
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物:受职业、居住环境等限制,需要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物的,随着身体代谢力的下降,患癌风险会不断增加。

三、人到中年想长寿,晨起请坚持三多二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杨进刚提醒:人到中年如果想要长寿,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议晨起要做到三多二少!
多赖会床:清晨睡醒之后,人体各个系统都需要一个清醒恢复的过程,建议可以多赖会儿床,再缓缓坐起来。
多喝温开水:晨起血液黏稠、血压高,建议起床后先喝杯温开水,尽量少量多次饮用,不要一下子喝太多。
多吃营养早餐:早餐要记得吃,最好在七点到八点之间吃早餐,要有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

少起床过猛:起床过猛可能会引发脑供血不足,还可能扭伤老年人的腰背部,甚至发生意外。
少立即叠被:起床后最好不要立即叠被,因为人睡觉时会排出很多汗液、气体,如果立马叠被会使被子成为污染源,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建议起床后晾一会儿被子之后,再起床。
我国作为癌症大国,每年都会有很多人被癌症盯上。癌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预防癌症,平常要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运动,晨起要做到三多二少!

生命的无常,往往在最猝不及防时撕开伤口。还记得隔壁那个身体硬朗、连感冒都罕见的老张吗?一次常规体检,竟让他的人生急转直下 —— 确诊癌症后短短数月,这个曾被视作 “铁打的汉子”,就在积极治疗中骤然离世。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无数家庭在抗癌路上遭遇同样的困惑: 明明医学在进步,为何治疗反而成了 “催命符”?今天,我们将撕开这个残酷真相,揭开癌症治疗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战场。

多数人坚信 “早发现就能治愈”,但癌症的狡猾远超想象。它并非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一场漫长的潜伏战。当我们察觉身体异常时,癌细胞早已在体内完成 “战略布局”—— 它们可能已潜伏数年,在免疫系统的 “眼皮底下” 疯狂增殖、转移。就像一场隐秘的叛乱,等到症状显现,往往已是叛军占领大半城池的时刻。
许多患者确诊时,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一方面, 早期癌症近乎 “隐形”,缺乏明显症状;另一方面, 过度迷信治疗的 “救命” 功效,忽略了身体的承受力。殊不知,此时的治疗若像一场无准备的战争,不仅无法歼灭敌人,反而会让本就脆弱的身体全面溃败。

以化疗为例,这个癌症治疗的 “基础武器”,实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以 “杀死快速分裂细胞” 为目标,却误伤了骨髓、肠道黏膜、毛囊等正常组织。对于身体虚弱、营养匮乏的患者而言,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比癌症本身更致命。
当癌细胞数量庞大,身体代谢、解毒功能濒临崩溃,高强度治疗如同给超载的卡车猛踩油门,最终导致系统全面瘫痪。
治疗初期,癌细胞大量死亡释放毒素,反而引发肾脏衰竭、心脏骤停。这就像大扫除时突然掀开所有垃圾箱,恶臭瞬间吞没整个房间,身体根本无力清理。

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 “癌症治疗不是单纯消灭癌细胞,而是与身体状态的终极博弈。”许多患者表面精神尚可,实则免疫系统早已千疮百孔。盲目治疗不仅无法抗癌,反而加速消耗身体最后的 “粮草”。
长期营养不良会让免疫系统陷入 “假死状态”,常规检测难以察觉。此时贸然治疗,无异于让疲惫的士兵赤手空拳上战场。
确诊癌症后的恐惧、焦虑,会直接摧毁免疫系统防线,甚至加速癌细胞扩散。心理干预已成为现代抗癌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今的癌症治疗,正从 “头痛医头” 转向 “全局统筹”。医生们开始重视患者的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炎症等细节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往往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

没有万能方案,每个人的抗癌之路都需量身定制。从肿瘤类型到生活习惯,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战局。
中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理念,与现代医学强调的身体基础不谋而合。许多中医治疗先以调养身体为前提,再逐步对抗癌细胞。
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药物代谢,还能减轻化疗副作用。检测、调节菌群,已成为提升治疗效果的新方向。

老张的悲剧,折射出无数家庭在抗癌路上的迷茫与挣扎。但这并非意味着癌症不可战胜,而是提醒我们: 治疗的关键,在于读懂身体的语言,选择合适的时机与策略。无论是营养支持、心理调节,还是精准治疗,每一个环节都是守护生命的重要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