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3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可能不是抑郁,不是消极,而是…[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总是觉得很累,不管怎么补觉、休息都没用;
每天早上醒来后躺在床上动不了,即便明知快迟到了,但就是起不来;
上班时,需要大口呼吸才能勉强继续工作;
下班后,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只想瘫在沙发上;
周末哪里都不想去,什么事都不想做,不爱说话,不想社交;
丧失了对一切事物的兴趣,总想着“能撑一天是一天”;
身体素质下降得很厉害,多走几步路就很喘;
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动不动就想对爱人和孩子发脾气;
有时还会过度敏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明明生活中没发生什么大事,但我就是筋疲力尽。”
如果你也中招了以上症状,需要注意了:
或许,你正在陷入低能量状态。


糟糕的生活习惯正在透支身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长期忍受着疲惫感。
感觉身体就像老损的电池,电量常年不足20%,就算连着充电器,也充不进去电。
而造成这个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
糟糕的生活习惯。
回想一下,你们是否也有过以下体验:
一上班就在工位上坐一天,其他时间也从不运动;
平时饥一顿饱一顿,可一到放假就大吃大喝;
偏爱奶茶、蛋糕、炸鸡等高盐、高糖、高脂的食物,工作压力大想吃,晚上追剧想吃,遇到好事要庆祝也想吃;
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白天上班要靠抽烟、喝咖啡来提神,可到晚上又报复性熬夜,停不下来地刷手机;
不爱喝水,但喝酒没有节制,为了应酬喝,有烦心事了也想喝。


来源:视觉中国
以上每条坏习惯,单看都不致命。
可长年累月地累积后,就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我们的身体。
在这些坏习惯背后,其实有着相似的陷阱:
多巴胺上瘾。
每当我们的欲望被满足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觉得快乐。
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如果下一次还想要同等的快乐,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
从一周一包烟到一天抽一包,从一周一杯咖啡到每天一杯,从只刷一小时手机到通宵熬夜......
恶性循环,却又很难停下来。
然而,快乐是短暂的,但伤害是永久的。
久坐不动的身体,换来了腰痛和腿部血栓;
喝下去的咖啡,毁掉了我们的睡眠;
吃进去的大鱼大肉,变成了糖尿病和“三高”;
刷过的短视频,吃掉了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来源:视觉中国
正如刘墉曾说:
“再玩一球、再赌一局、再睡一分钟,听起来都是小事。
但那里面自我妥协的细菌,却可能侵蚀你的骨髓,使你一辈子都站不直。”
当小小的欲望逐步累积成了身体的惯性,再想调整,便难上加难。


长期的压力让人不堪重负
不过,在我们对多巴胺上瘾的背后,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
生活压力实在太大了。
如今外界环境带来的高压,已经远超我们能承受的范围:
年纪越大,越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心态再佛系,养娃也要被迫内卷;
父母年迈体弱,需要足够好的照料……
这些压力,通通指向了一个解决方案——钱。
于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我们只能压榨自己的时间。


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去年上半年,中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长接近49小时。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也要上班7小时。
不仅如此,像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的打工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普遍在10小时以上。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自然让人筋疲力尽。
可中年人不止是员工,也是子女、爸妈、丈夫、妻子。
除了要赚钱,我们还要收拾家务、照顾孩子、赡养父母。
像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妈妈,可能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准备早餐,照顾孩子洗漱、吃饭。
等送完孩子上学,又要赶去公司上班。
并在之后的8小时里,处理各种琐碎、麻烦、高压的工作。
等下了班回到家,第一时间就要开始收拾家务,辅导孩子功课。
直到把孩子哄上床睡觉,自己也洗漱完毕。
时间已经接近深夜。
一天下来,压根没有任何喘息的空间。
且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更别提生活还会穿插各种意外:
孩子在学校出事了,父母突然生病了,亲戚需要帮助了......
这些都进一步消耗着我们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


来源:视觉中国
精力在被无限透支,却无处回血。
自然,我们会报复性地渴望“刷会儿手机、喝杯饮料、抽根烟”。
毕竟,还有什么放松,比碎片化娱乐成本更低,见效更快呢?
只是到头来,这些也不过是进一步透支罢了。
所以如今,“赚不到钱、没有时间、过度疲劳”如同三座大山,死死困住了中年人。
让我们把生活过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想卷卷不动,想停没法停,想逃逃不掉,无休止地损耗。


缺乏外界的支持,无处补给能量
除了压力超载,如今中年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像一座“孤岛”。
试想看看,你和另一半是不是除了孩子,已经渐渐无话可说了?
只有在外人面前才会扮演“模范夫妻”,有说有笑。
其余在家的时间,更像合租的室友:
有事说事,没事各过各的,没有多余的闲话或关心;
白天不联系,晚上除了陪伴孩子,其他时候就各自玩手机,玩累了就睡;
住在同一个房间,但同床不同被,睡觉背靠背;
彻底放弃了仪式感,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都沦为最普通的一天。
这样的生活,看起来省力。
但实际上,会在无形之中累积更多的压力。


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
夫妻间若连续3天仅进行事务性对话,像“记得交水费”“别忘了晚上去接孩子”,关系紧张程度会上升58%。
而当夫妻进行深度对话、拥抱、亲吻等肢体接触时,身体则会分泌催产素,能有效缓解压力。
欧文·亚隆曾说:
“人们倾诉不是为了被解决,而是为了被看见。”
感情交流虽无法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却能缓解身体里的压力,让日子变得不那么难过。


来源:视觉中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朋友和亲人。
人到中年,都会渐渐淡出朋友圈。
倒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真的分身乏术。
即便有心见面,也可能因为“工作、孩子、老公”等正事,凑不到双方都合适的时间。
三番五次碰不上后,大家都会默契地不再提起相聚,以免彼此叨扰。
而亲人呢?
少有年迈的父母能有足够的财力和心力去支持儿女的生活。
更多时候,我们的糟心事只是连累他们瞎担心。
一不小心,还容易愁坏身体。
倒不如报喜不报忧,压力全都自己扛吧。


来源:视觉中国
你们看。
“和伴侣无话可说,和朋友见不到面,和亲人有话难说”,便是很多中年人的关系现状。
明明生活压力大,却缺乏外界的支持,无处补给能量。
时间久了,自然情绪低落,日子越过越死气沉沉。
正如荣格所说:
“孤独不是来自身边无人,而是来自无法与他人交流重要的事情。”


低能量自救指南
聊了这么多,其实不难发现:
糟糕的生活习惯、长期的压力超载、缺乏外界支持的互相作用,一起泄露着我们身体里的“电量”,让我们长期陷于低能量的沼泽,难以抽身。
所以这里特意准备了一份“低能量自救指南”,方便大家对号入座,自行提领适合自己的小技巧。
可以先点赞收藏,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练习。
1.尝试微运动
对于大多数没有运动习惯,且时间碎片化的人来说,微运动可以作为健康生活的开端:
每天饭后散步10分钟;
工作1小时做2分钟的颈椎操;
一有空,就靠墙静蹲1分钟……
不必担心这些小事的作用不大。
如《柳叶刀》所说:
“每天6次3分钟的高质量微运动,其健康效益相当于连续30分钟锻炼的80%。”
2.碎片化恢复
不必强求每晚8小时的睡眠,而是学着在每次极度困倦时小睡10分钟;
不必一下子就完全戒断手机,而是每天都用5分钟的冥想代替刷手机;
每天早上花1分钟,写下今天的待办事项,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感;
用1—2分钟收拾下工作桌面,可以保持心情的舒畅。


来源:视觉中国
3.不要长时间躺着,多去大自然里走走
躺在床上的时间越久,情绪就会越抑郁。
补充能量最好的办法是睡眠。
如果睡不着,不如起来出门走走。
切记,太阳是抑郁的天敌。
走出门感受阳光晒在身上的暖意,微风吹过身体的温柔,观察天空中云朵的移动,呼吸树木散发的清新气味。
专注地感受这一刻,便能慢慢回血。
4.专注去做一件有点困难的小事
能量越低时,越要少刷手机,无论是朋友圈还是社交媒体。
屏蔽别人的生活,才能把能量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然后去做些需要专注的事情,至少保持20分钟,如看书、写作、画画、跑步、做饭、收纳衣柜等。
能量低时,我们需要休息,但也不能完全躺平。


来源:视觉中国
5.拥有过渡性空间
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可以卸下各种身份的责任与压力,喘一口气。
因此,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过渡性空间”。
例如工作压力太大时,去洗手间安静一会儿;
下班后,在车里独处10分钟;
偶尔休假半天,去图书馆看看书;
在周末独自去看场演唱会或电影……
6.寻找阶段性的搭子
中年人需要的陪伴,比起老朋友,搭子更适合:
没人过问生活中的烦心事,不涉及隐私,只是一起玩,搭个伴,彼此谁都没有负担。
所以啊,不妨加入小区的羽毛球群,组团去打场羽毛球;
又或者在陪娃参加游学活动时,和其他娃的父母搭个伴。
可以闲聊,也可以保持安静,互相有个照应。


来源:视觉中国
在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说:
“从低能量的状态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每天前进一点点。
好状态不是等来的,而是一点点做小事后积累而来的。”
祝福我们都能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你现在有过度疲惫的感觉吗?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1条评分金币+26
妞妞乐乐 金币 +26 - 05-1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18
低能量状态的自救指南

你描述的这种疲惫感和低能量状态,确实让人感到困扰。这种状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你应对这种状态:

1. 尝试微运动
微运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适合时间碎片化的人群。例如:
- 饭后散步10分钟:有助于消化,同时也能放松心情。
- 工作1小时做2分钟的颈椎操:缓解颈部疲劳,预防颈椎病。
- 靠墙静蹲1分钟:增强腿部肌肉,改善下肢力量。

2. 碎片化恢复
不必强求每晚8小时的睡眠,可以通过短时间的休息来恢复精力:
- 极度困倦时小睡10分钟:有助于快速恢复精力。
- 每天用5分钟的冥想代替刷手机:冥想可以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
- 每天早上花1分钟写下待办事项:有助于理清思路,减少焦虑。
- 用1-2分钟收拾工作桌面:保持环境整洁,心情也会更加舒畅。

3. 多去大自然里走走
长时间躺在床上可能会加重抑郁情绪。走出门,感受自然的美好:
- 感受阳光和微风:阳光是抑郁的天敌,微风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
- 观察天空和树木:专注于自然的细节,有助于放松心情。

4. 专注做一件有点困难的小事
能量低时,尽量减少刷手机的时间,专注于需要专注的事情:
- 看书、写作、画画、跑步、做饭、收纳衣柜:这些活动可以提高专注力,同时也能带来成就感。

5. 拥有过渡性空间
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放松自己,卸下各种身份的责任与压力:
- 工作压力大时去洗手间安静一会儿:短暂的休息可以缓解压力。
- 下班后在车里独处10分钟:调整心态,为家庭生活做好准备。
- 偶尔休假半天去图书馆看书:享受安静的时光,充电放松。
- 周末独自去看场演唱会或电影:享受个人时间,放松心情。

6. 寻找阶段性的搭子
中年人需要的陪伴不一定是老朋友,有时候搭子更适合:
- 加入小区的羽毛球群:运动的同时也能结交新朋友。
- 陪娃参加游学活动时与其他家长搭伴:互相照应,享受轻松的时光。

结语
从低能量的状态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每天前进一点点。好状态不是等来的,而是一点点做小事后积累而来的。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1条评分金币+6
妞妞乐乐 金币 +6 - 05-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8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其他可能原因
长期感受不到快乐,除了不是抑郁和消极之外,还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快乐感知及需求差异
个体快乐感知能力不同
每个人的快乐感知能力受性格、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有些人天生乐观,能从微小事物中发现乐趣;而有些人较为内敛,对快乐的感知相对迟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快乐,只是其快乐更加深沉、不易察觉。这类人或许需要调整心态,从平凡中寻找生活的美好。

快乐需求层次未满足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呈阶梯状排列,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可能处于需求层次的某个特定阶段,且该阶段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例如,处于经济压力下、基本生存需求无法保障的人,自然难以产生快乐。此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质量才是通往快乐的途径,而非简单归结为抑郁。

压力与快乐失衡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无处不在,长期的高压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疲惫感,进而影响对快乐的感知。但这并不等同于抑郁,很多人能在压力与挑战中找到成长动力,获得“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关键在于个体是否具备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如运动、冥想、社交等,这些策略有助于缓解压力、恢复感受快乐的能力。

快乐来源单一
快乐具有多元化来源,可以源自工作、家庭、友情、爱好等多个方面。当一个人在某方面遭遇挫折,如职场失意,但能从其他方面获得快乐,如家庭和睦、朋友陪伴,其整体幸福感不会受太大影响。反之,若将所有快乐都寄托于某一领域,一旦该领域出现问题,快乐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拓宽快乐来源、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对提升快乐感知能力至关重要

文化与价值观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对快乐有着不同的定义。对于长期感受不到快乐的人来说,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文化背景,找到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快乐方式,是通往内心快乐的必经之路。

缺乏生活意义感
心理学解释
生活的意义感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价值、目标以及与他人、社会、世界关联的理解和认同。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是找到生活的意义,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投入程度。

当一个人觉得生活缺乏意义时,会产生空虚感和迷茫感,即使表面生活正常,内心也可能空洞。这种缺乏意义感的状态与抑郁症症状相似,但根本原因不同。抑郁症常伴有持续悲伤、焦虑和对生活失去兴趣,而缺乏意义感主要表现为生活无趣、缺乏动力和方向感,不一定有情绪低落。

具体原因
生活目标模糊缺失: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人被生活琐事和压力包围,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求,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当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时,就会产生迷茫和无力感,影响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外界压力与过度依赖评价:许多人将幸福和快乐寄托在外界评价和社会标准上,如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局限于金钱、地位和物质,忽视了个体内在成长和情感需求。这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陷入焦虑和不安,即使物质丰富,内心依然空虚。

缺乏自我认同与个人成长:个体长期缺乏自我认同和个人成长时,会感觉漂浮在生活表面,无法触及内心深处。如果个体行为和内心需求冲突,又没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就会无所适从、缺乏生活动力。

陷入穷思竭虑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穷思竭虑是个体应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由于个体认知不可调和,产生与事实相反的诸多观念,导致失去统觉能力。产生强迫性穷思竭虑的人,会对既定事实反复思考、求证,虽知没必要却无法自控。

过度思考往往绕不开积极假设等深层动机,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人陷入更长时间的焦虑和痛苦,进而感受不到快乐

情绪麻木的心理治疗方法
情绪麻木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对情绪的感知和反应减弱,可能是由于情感刺激的重复或过度,也可能是由于心理创伤或情感障碍引起的。以下是几种情绪麻木的心理治疗方法:

方法    描述
专业心理咨询    通过定期安排会面,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下探讨患者的心理困扰,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此方法有助于患者面对并接受情绪麻木,减少因回避而导致的问题加剧。
认知行为疗法    由经验丰富的认知行为治疗师引导患者识别并改变错误思维模式,通常为期数月至半年不等。CBT认为强迫症源于异常的认知过程,通过矫正这些过程来缓解情绪麻木。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通常在门诊环境中进行一系列会谈。旨在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焦虑,促进其适应环境。对于存在强迫症伴随情绪麻木的个体有益。
放松训练    利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指导患者练习日常放松活动。可帮助降低身体紧张度及压力水平,从而改善因压力导致的情绪麻木。

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缓解情绪麻木
情绪麻木,也称为情感钝化,是一种感觉平淡的状态,可能与创伤后应激、抑郁和焦虑有关。以下是几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情绪麻木:

1. 定期锻炼
根据疾控中心的建议,每周五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这是“解冻”自己的好方法,可以让汗水和内啡肽等神经化学物质流动。

2. 与信任的人交流
选择一个真正“理解”你的人,透露你最近的感受,与另一个人联系可以缓解你的孤独和分离。

3. 保持充足睡眠
我们大脑和身体都需要充足的休息,睡前一个小时尽量不要使用电子产品。读一本书,有意识地呼吸,试着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这样更容易过渡到这种状态。

4. 自我照顾
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自我照顾,例如听一首喜欢的曲子,做深呼吸练习,享受给自己泡一杯咖啡或茶,参加瑜伽课,在冥想应用上听一段平静的声音,或者更激进地,在车里尖叫来重置。

5. 寻求专业帮助
严重的损失和创伤会导致麻木,作为一种暂时的自我保护,这是可以理解的,心理老师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相应的支持和解决办法。

6. 深呼吸和放松技巧
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然后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帮助放松身体和神经系统。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从头到脚逐渐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缓解肌肉紧张

7. 心理调节
认识并接受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尝试通过心理调节来缓解身体发麻的症状。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遵医嘱治疗。

以上方法可以帮助缓解情绪麻木,但如果症状持续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05-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