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来临,天气转热,蚊子便如同被注入了无限活力一般,成群结队地“出动”了。
奇怪的是,几个人一起坐在那,有人浑身被咬得红一片,有人一点事没有,就像身上自带驱蚊功能。
这事儿放哪儿都是热议话题,什么血型、体质、出汗多不多,通通被搬出来说一遍。

但医生其实早就看透了:真正决定一个人“招不招蚊子”的核心,不是体质强不强,而是一个很冷门的因素——皮肤微生物结构。
说白了,蚊子并非是在咬人,实则是在咬“味儿”。
有研究显示,蚊子主要靠嗅觉来寻找目标。而人身上散发的味道,基本不靠汗本身。
汗液其实刚分泌出来时是没味的,臭味、体味、那些“蚊子最爱的气味”来源都在皮肤表层的细菌分解上。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一组昆虫学专家曾经做过个实验,把人体不同部位的汗液提取出来,分析其中的气味成分。

结果发现,那些最容易被蚊子“盯上”的人,皮肤上的一种叫短杆菌属的细菌格外活跃,这种菌分解汗液后会释放出某些特殊的醛类和酮类挥发物,而这些正好是蚊子的“导航信号弹”。
这下就清楚了,蚊子不是冲着汗来,是冲着这些细菌搞出来的气味地图来的。
有的人皮肤菌群结构比较单一,细菌少而单一,味道不浓不复杂,蚊子搜半天搜不到重点;有的人菌群活跃、代谢物复杂,味儿大且特别,那就成了蚊子界的香饽饽。
更妙的是,这种菌群结构有一部分是天生决定的,跟基因有关。

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份基因组学报告提到,影响皮肤微生物多样性的一些基因,在不同人种之间差异很大。
亚洲人里头,皮肤上分布的某些菌群比例比欧美人低,这也让部分亚洲人在相同环境下蚊虫叮咬率稍微低点。
那为啥有些人越运动越容易被蚊子咬?这事也有讲头。
人一出汗,体温升高、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乳酸在皮肤表层浓度也会上升。乳酸这东西,蚊子简直爱死了。

哈佛大学的昆虫行为实验室测试过,把乳酸加在普通皮肤分泌物里,蚊子的趋附反应立马增强了两倍以上。
也就是说,一流汗,乳酸上来,加上汗味分解物这一“组合套餐”,谁身上浓,蚊子就追着谁咬。
有人说是血型问题,说O型血最招蚊子。这说法虽然被说烂了,但背后确实有点根据。
日本医学研究中心曾经搞过一项小范围实验,用双盲测试发现,O型血被蚊子叮咬的几率比A型高出近83%。

但关键不在血液本身,而在血型抗原会通过汗腺释放到皮肤上,这些微小的糖蛋白结构可能也是蚊子的“识别信号”。
不过这个影响比起乳酸、体温和皮肤菌群这些因素来说,只能算是辅助项。
再说点大家都不太关注的角度——内分泌。
有些女性在排卵期特别容易被蚊子围攻,其实是体内激素波动影响了皮肤分泌物的成分。
雌激素升高的时候,皮脂腺活跃、皮肤代谢速度变快,会改变皮肤微生态。

德国生物行为学中心用蚊子对不同性别激素状态的实验者做过一轮测试,发现排卵期女性体味中的己醛、壬醛等成分在分泌物中含量更高,这些都是蚊子定位目标的“关键字”。
所以有些女性一个月里前十天不被咬,后十天被咬疯,不是心理作用,是身体在“放信号”。
再往深里说,还有个更稀奇的点:肝功能状态也会影响你是不是“招蚊子”。这听着有点远,其实很直接。
肝脏负责代谢各种毒素和蛋白质副产物,解毒能力一弱,这些废物会通过汗腺或皮脂腺排出去。

而这些分泌物的味道恰恰是蚊子喜欢的类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调研指出,长期有脂肪肝或轻度肝功能异常的人,夏季蚊虫叮咬频率高于正常人群约35%。
这说明皮肤味道可能就是“肝脏信号灯”,肝一出问题,蚊子马上嗅得到。
睡觉时有人被蚊子咬得睡不着,有人安然无事,也不一定是谁血甜谁倒霉。

有可能是房间的气味、空气流动,还有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都起了作用。
蚊子是靠热成像+气味双重定位的,呼气重的人、晚上吃了重口味饭菜的人、皮肤温度高的人,都是蚊子的首选。
更细一点讲,某些人脚部特别爱出汗,那种皮肤的酸性环境也是吸引蚊子的一大利器。
脚底汗液中含有异戊酸、丁酸等酸味物质,这些对人是臭,对蚊子却是香。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事儿,就是洗澡频率。有些人觉得洗澡洗干净了不容易招蚊子,其实刚洗完反而更容易引来。

皮肤被水泡过以后,角质层湿润,体温略升,血液循环加快,而表层暂时缺少天然“人体味道屏障”。
这时候蚊子能更清楚地定位你发出的微弱气味信号。
尤其是喜欢洗香皂、沐浴露味道太浓的人,香精成分可能恰好是蚊子误以为是“花蜜”的气味。
这就是为啥有些人洗完澡穿上香香的睡衣躺下,结果半夜被咬惨的原因。
那说到底,有没有办法调整自己“招蚊子”的体质?医生给出的思路不是单纯靠驱蚊液或蚊帐,而是得从“体味生成源头”下手。

饮食就很关键。有研究显示,高蛋白、高脂饮食会让汗液里的代谢物更复杂,容易吸引蚊虫;而偏清淡、蔬菜多的人,汗液成分更简单,乳酸含量也低,蚊子找不着“热点”。
还有一些人通过吃维生素B1来改变体味,这在欧美挺流行,虽说科学证据不算强,但确实有部分人反馈效果明显,可能就是改变了皮肤代谢物结构,蚊子闻不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