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月初三。天刚破晓,乡下的小路边已有人弯腰割菖蒲。家家户户的大门下,摆出了新割的艾草和菖蒲,静静等待时节的到来。小时候我最喜欢跑到奶奶身后,看着她小心翼翼将湿漉漉的菖蒲叶挂在门臼上,一边唠叨:“早些备着,好躲五毒。”岁月像蓝色的炊烟,在院落里盘旋,那抹青绿的菖蒲,是家乡人对初夏的回答,更是老一辈最朴素的期盼——平安过端午。

五月初三,这个名字在忙碌的城市里似乎有些陌生,却在故乡老人口口相传里散发温软的余韵。临近端午,五毒欲动,“未雨绸缪,先挂菖蒲”这道风景,和门槛上的红绳、案头的粽叶、饭锅里咕嘟咕嘟的杂粮粥一起,把个寻常小日子过出了分量。每到此时,我总想,生活的有趣和体面,往往都藏在这些微小的讲究里。

其实,五月初三并非仅仅是端午的前奏。农历五月原本就是民间认为的“毒月”,蛇虫繁殖、气候转暖、湿热交加,成为人们敬畏的“关口”。菖蒲,作为这段时令的“守门人”,自古受人尊崇。它有“水中仙”的美誉,叶片修长、气味清雅,传说能驱邪避祟。古人说,“端午蒲剑斩五毒”,将菖蒲插门、佩带、泡水,都是为迎接盛夏提前铺垫。

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恶气不能入也”。而今多地把菖蒲、艾叶一并悬于门楣,既是习俗,也是寄托。“菖蒲剑,门前斜。五毒休,福气加。”这歌谣总被村中老人念叨,仿佛只要备好菖蒲,家门便有一道隐形的护栏。每年此日,古代还有“浴兰汤”之风——全家同沐新摘兰草煮的热水,据说舒服又清心。诗人杨万里吟咏:“门前艾叶青青插,堂上榴花红艳妆”,一景一物,皆可入诗,一草一叶,也关乎一年安乐。

菖蒲之外,江南一带流行在五月初三备粽叶、煮新蛋,一是为端午做准备,二是顺应节气,提醒自己“顺天时养生趣”。还有民间小调说:“五月五,吃粽福;未到端午先备足”,早些置办,才不慌乱。

3种端午前的时令美食:一锅一席全是人情味
粽子是主角,离端午还有几天,但老家讲究得早早浸泡糯米,淘洗粽叶。“早泡粽叶,不怕忙乱”,奶奶常说。北方人家多喜欢蜜枣粽,南方则钟爱肉粽或豆沙粽。家里做法很是家常:糯米提前泡一晚上,洗净粽叶,卷成漏斗状,先放点肉块或枣子,再填满糯米;粽绳绕上两圈,入锅水煮三四小时就好。一锅熟,满屋飘香。人生真正的踏实,有时候就是粽叶味一点点渗进岁月里。

咸鸭蛋也是这一时令不可缺席的美味。小时候我总好奇,为什么夏初饭桌少不了它。原来是因为咸蛋耐存、取用方便,又清爽入味。家法很简单:淘净鸭蛋滚上食盐,装缸埋上米糠,静待半月即可。煮熟剥开,油黄冒出,掰一口送进嘴里,咸鲜绵密,配白粥尤其香。

还有一道家家会做的简菜:艾叶煎蛋。刚采的新艾叶切碎拌鸡蛋煎成薄饼,咬下去带着青草的香气,别有风味。新绿的艾叶和金黄的蛋液碰撞,锅铲一翻,初夏的颜色和味道都在锅里了。老人说,这叫“吃顺气,接好运”,朴素却暖心。

“3做2避”:五月初三的宜与忌,藏着生活的温柔
老人传下的讲究,表面看“繁文缛节”,其实都是顺应时令和生活小心思。
三件该做的事
一是挂菖蒲、插艾叶,门前一缕清香,愿家宅常安。
二是提前备好粽叶、糯米、咸鸭蛋,预留余裕,不急不躁。
三是清扫房屋、洗净门窗,把晦气带走,把好兆头留住。沐浴更衣,迎接新气象。
两件要避的事
一是忌口辛辣杂食。忌吃过于油腻与杂混的食品,宁愿多做清粥小菜,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也算顺势而为。
二是暂缓大事。不宜在这几天搬家、出远门或兴工动土。老人说此时五毒滋生,静守比折腾更重要。其实,是劝人稳下心来,珍惜家人团聚、慢品时光的难得。
这些老规矩,不只是“迷信”。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提前预备,是照顾,也是对未来的体贴。菖蒲、艾叶,是老一辈给我们的温柔叮嘱。“节气一转,事事有序”,是老祖宗留在日常的诗意。

年年岁岁,菖蒲青翠如昔。世事易变,传统却在街巷烟火里生生不息。现代人也许已经很久不曾亲手采艾割蒲,但只要心里有对家的挂念、有一份提前的用意,每一个端午、每一个五月初三,都是热气腾腾的好日子。
“人间烟火里,最难得几分从容。” 事先备菖蒲,哪怕只是一小把,都是对日子的敬意,对家人的守候。守住这些小传统,是守住心头的安然与温暖。生活有时会高高低低,但总会有一缕菖蒲香,提醒我们,家在前方,平安常在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