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阅读
  • 2回复

[居家生活]今日五月五,端午节,端午习俗大全,你都知道多少? [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8) —

又是一年端午,一转眼,仿佛家家户户的锅里又飘出了粽子的香气。五月的微风吹过门前,乡土的气息被艾叶、菖蒲点缀得绿意盎然,巷口传来孩童手腕上五彩绳的叮叮当当,唤起心头关于端午的所有记忆。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清明并称“四大传统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家家有庆典”的重要日子。无论世事多变,人们总会在端午前后,按自己的方式,把祖辈留给我们的仪式延续下去。

在中国人的心里,端午不是一天的热闹,而是“年年岁岁家相守”,是鲜明的文化标记,是古老又鲜活的生活智慧。有粽、有汤、有笑语,有岁月静好、五谷丰登。“记得吃粽子”是一句祝福,更是千万中国家庭的情感传递。今天,我们就把端午习俗从头到脚梳一遍,看看这一方端午,到底有多少温柔守护和精巧讲究。

节日本身的来历:爱国、顺天、避灾

端午是中国节日“别名最多”的一个,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重五节……据说多达二十余种。说起为何在五月初五过节,古籍《风土记》早已有解:“仲夏端午,烹乌角黍。”端者,初始也。五月是“午月”,五日又逢“午日”,所以又叫“重午节”。古人相信这天阳气最盛,龙星飞升正南正天时,“飞龙在天”,一年中最强的正气,也是五毒开始活跃的节气,需要祈福避邪。端午的起源复杂:既有爱国诗人屈原殉国之悲,更有避邪去毒的生活智慧,江南多为纪念屈原,江浙一带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故事,岭南有龙的祭祀仪式。其实,端午就是祖先顺天应时、祈求安康的大节。

端午节被列为首个世界“非遗”节日,其意义无关荣耀,恰在于家家户户都还能把这些老规矩仔细传承。这是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DNA。

鲜为人知的小细节:“毒日”与“极阳”

你可知道,古人把五月叫“毒月”,初五那天称“恶日”,讲究特别多。《礼记》里说“端午禁欲斋戒”,汉代人更会借此防病防疫,煎药、采艾、煮兰汤。相传这天蛇虫蠢蠢欲动、暑气渐生,所以吃的用的,挂的抹的,都围绕“辟邪祛五毒”。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意思是,大家要不就是下河划龙舟赛舟争吉兆,要不就满山野采香草、摘兰花、找药材,配合沐浴、喝汤,全家老小身体安泰。

端午各地风俗丰富,有的地区讲“躲端午”,新婚姑娘这天要“回娘家避一避”,图个吉利。南北方关于端午的禁忌与讲究数不胜数,比如端午下雨被认为“鬼曝药”,小孩不能乱跑怕遭“五毒”。这一切,其实都是朴素的生活经验和集体祝祷。

那些诗词里的端午意象

端午不仅有传说,还有“诗魂”加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唐朝文秀的《端午》诗,也是这一天千百年来的题中之意。“楚人悲屈原,徒泣江南水”,赛龙舟、投粽米、涂雄黄……自古就被写进诗里,既有家国忧思,也有人间团圆的深情。

端午节的符号感很强,无论是门上的菖蒲艾叶、还是炊烟里的糯米青粽,哪怕偶然听到龙舟锣鼓声,也让人恍然觉得,祖辈的影子一直在身边大大方方地守护着我们。

传说和俗信的流转

端午节的传说丰富极了:最著名的是楚国屈原投江,百姓竞舟救之、撒米投江祭之,便有了龙舟赛和粽子。还有说是纪念忠臣伍子胥,或孝女曹娥投江殉父。江南老一辈人还认得陈临、马援等地祀传说,每个地方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端午故事。这也是端午格外温柔、烟火味特别足的原因——无论你来自哪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家庭或者家乡的传统与仪式。

盘点端午美食:粽香在手,春夏安康

每逢端午,家里就一定热热闹闹“包粽子”、备香囊、布佳肴。除了粽子,其实还有许多节气应景食物值得一尝。

粽子:团圆与祝福的象征

粽子当然首屈一指。糯米,粽叶,腌肉、豆沙枣泥、鲜肉蛋黄,南北百味。江南有咸肉粽、蛋黄粽,北方多大枣豆沙、白糖粽。小时候觉得馅儿花样繁多,长大才知,是物阜家足、生活渐丰的证据。

五黄:吉利安康的用意

江浙一带讲究“端午吃五黄”,是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的合称。其实都是当季好食材,除了雄黄酒(现在大多以黄酒代替,图吉利不必碰真的雄黄),其它都实打实是新鲜美味。黄鱼可煎可炖,黄瓜清脆爽口,咸蛋黄煮粥拌饭皆宜。黄鳝在端午前后最肥美,妈妈常用葱姜爆炒,肉质细嫩。

咸鸭蛋、绿豆糕:平安吉利的“小心思”

端午还是咸鸭蛋的“高光时刻”,蛋白清透咸香,蛋黄沙糯油润,很多地方有比赛“剥皮蛋”的习惯,看谁剥得完整。绿豆糕则入口细腻,甜淡正好,适合三代同堂同桌而食。青团、艾草团、打糕等地方特色糕点,也是各地端午习俗不可缺省的美味,各自有各自的吉祥寓意。

香囊、五色线:不是能吃的“习俗食品”

端午这天,小朋友们腰间系香囊,手腕戴五彩线。这些不入口的小“食物”,其实是节日不可或缺的仪式组件:香囊内装艾叶、菖蒲、白芷等香料,五色线按五行配色,据说能辟邪保安康。香气悠然,童趣盎然,是儿时端午最深的记忆。

端午的民俗宜与忌:背后其实是生活智慧

端午不仅重仪式,更重家风与实用,很多“宜与忌”给人以安慰和启示。

“三做”:祛病避灾,安身立命

一是挂艾草菖蒲。采新鲜艾叶、菖蒲,早晨插在家门口或者床头,象征赶走邪气,招百福吉祥。老人们说,门上一株艾,扫净一屋邪。

二是洗艾草水、午时水。端午日正午采来的艾、兰、菖蒲煮水,全家泡手洗脚,孩子晒身,大人洗头。说是可以驱汗留香,更守清洁。午时水(正午打的井水)用来洒扫、洗脸、烹茶,据说一口能喝安康一整年。

三是小孩手腕脚腕系五彩线,五色顺阴阳五行。江南还有用第一次雨水冲走五彩线的习惯,寓意把“晦气”“五毒”一并冲走,寄托对健康与好运的期盼。

“两忌”:避藏灾难,守护安全

一忌是端午午后不宜外出,尤其不入林草僻静之地。民谚有“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理由其实很朴素——蛇虫繁殖季节,孩子多在家,少生意外。

二忌是这天不宜动针线重活,旧说阳气旺盛、血气易动,怕扎伤磕碰添晦气。其实是让一家人在节日下放下手头活儿,好好团聚,享受一顿“安乐饭”。

这些“宜与忌”,透露的其实都是古人对天时、对生命、对家庭的温柔爱护。一些看似不科学的小规矩,背后却有让家人小心谨慎、顺应节气、互相关心的良苦用心。

别样特色习俗:赛龙舟、跳钟馗、拜祖灵

端午的“热闹事”里,赛龙舟永远是最吸睛的。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水花飞溅,既纪念屈原、也祈求风调雨顺,是中国人举族“同心同行”的象征。北方部分地区无水道,则有“跳钟馗逐疫”、“贴天师符”、“挂钟馗像”等驱邪仪式,表达对平安生活的热切向往。一些地方端午还要“拜祖灵”、扫墓祭祀,以“念祖德、感恩恩”传递家族情感。

守端午,守人心

端午,是节气的分界,也是生活的静养,是烟火气里的安分守拙,是家人饭桌上热气蒸腾的温柔守候。年年这个时候,哪怕走得再远、再忙,也总会想起妈妈包粽子的手势,爷爷斜插艾草的身影,儿时五彩线在腕上打成的小结。中国人的端午,是被祝福包围的热烈、细致、温情,有团圆,有祈盼,有属于我们的“人情味”。

端午节从没有千篇一律的过法,各地都有妙趣横生的节令风俗,真正的核心,是一家人健康平安、团聚欢喜。愿你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里,读懂这份安稳与念想,把仪式感活出人情味,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吉祥”。

“粽叶包起的不只是糯米和豆沙,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盛夏安康的心愿。勤插艾、常念亲、慢煮粽,便是岁岁端阳、年年团圆。”

1条评分金币+24
妞妞乐乐 金币 +24 - 06-0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87
金币
27518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31

端午节:传承千年的文化盛宴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如期而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犹如一幅错综复杂的历史拼图,蕴含着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战国时,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划船打捞、投食江中,逐渐形成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多元传说丰富了节日内涵,共同构成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渊源。

丰富的习俗

丰富多样的习俗为端午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节日习俗充满文化意趣。赛龙舟时,龙舟飞驰,选手奋力划桨,尽显团结拼搏精神;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艾草、菖蒲,寓意驱邪避瘟;香囊与五彩绳随身佩戴,传递祛病祈福、护佑平安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的美食

端午节的美食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此外,绿豆糕、咸鸭蛋等美食,也在端午节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风味,为节日增添了丰富的味觉体验。

现代端午的意义

如今,端午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节日里,端午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热闹的龙舟竞渡,还是温馨的邻里相聚,都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端午节的文化DNA

端午节被列为首个世界“非遗”节日,其意义无关荣耀,恰在于家家户户都还能把这些老规矩仔细传承。这是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DNA。端午节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生活的智慧和对家庭的守护。

鲜为人知的小细节

古人把五月叫“毒月”,初五那天称“恶日”,讲究特别多。《礼记》里说“端午禁欲斋戒”,汉代人更会借此防病防疫,煎药、采艾、煮兰汤。相传这天蛇虫蠢蠢欲动、暑气渐生,所以吃的用的,挂的抹的,都围绕“辟邪祛五毒”。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意思是,大家要不就是下河划龙舟赛舟争吉兆,要不就满山野采香草、摘兰花、找药材,配合沐浴、喝汤,全家老小身体安泰。

端午各地风俗

端午各地风俗丰富,有的地区讲“躲端午”,新婚姑娘这天要“回娘家避一避”,图个吉利。南北方关于端午的禁忌与讲究数不胜数,比如端午下雨被认为“鬼曝药”,小孩不能乱跑怕遭“五毒”。这一切,其实都是朴素的生活经验和集体祝祷。

端午美食盘点

每逢端午,家里就一定热热闹闹“包粽子”、备香囊、布佳肴。除了粽子,其实还有许多节气应景食物值得一尝。

- 粽子:糯米、粽叶、腌肉、豆沙枣泥、鲜肉蛋黄等。
- 五黄: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
- 咸鸭蛋:蛋白清透咸香,蛋黄沙糯油润。
- 绿豆糕:入口细腻,甜淡正好。

端午的民俗宜与忌

端午不仅重仪式,更重家风与实用,很多“宜与忌”给人以安慰和启示。

- 三做:挂艾草菖蒲、洗艾草水、午时水、小孩手腕脚腕系五彩线。
- 两忌:端午午后不宜外出、不宜动针线重活。

这些“宜与忌”,透露的其实都是古人对天时、对生命、对家庭的温柔爱护。

别样特色习俗

- 赛龙舟:龙舟竞渡,锣鼓喧天。
- 跳钟馗:北方部分地区无水道,则有“跳钟馗逐疫”。
- 拜祖灵:一些地方端午还要“拜祖灵”、扫墓祭祀。

守端午,守人心

端午,是节气的分界,也是生活的静养。中国人的端午,是被祝福包围的热烈、细致、温情。愿你我在一年一度的端午里,读懂这份安稳与念想,把仪式感活出人情味,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吉祥”。

“粽叶包起的不只是糯米和豆沙,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盛夏安康的心愿。勤插艾、常念亲、慢煮粽,便是岁岁端阳、年年团圆。”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06-0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01
端午习俗大全
竞渡类习俗
龙舟竞渡
端午竞渡古来有之,《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乘鸟舟浮于大沼”,《东京梦华录》提到过虎头船。据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楚地1500多年前就有五月五日“飞凫舟”竞渡、纪念屈原的习俗,“飞凫舟”在清代进化成更为繁复亮丽的凤舟。如今,在广东佛山,现存最古老的龙舟盐步老龙会出水参与活动;湖南汨罗“龙舟故里”会有千帆竞渡;福建福州有夜赛龙舟;重庆巴南、湖北鄂州还将水上龙舟带到陆地,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性与灵活性。

祈福辟邪类习俗
挂艾草
《荆楚岁时记》记载,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挂几株艾草,艾草不仅能除去毒气,还能驱蚊,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远离疾病和灾祸。

端午节挂艾草的寓意
驱病防蚊
净化空气与驱虫:端午时节,天气潮湿,蚊虫活跃,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尽出。艾草有独特的浓郁香气,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能够起到驱除蚊蝇、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毒虫咬伤人事件的发生。
抑制病菌:在中医领域,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其辛香之气可驱散秽浊,抑制病菌。端午时艾草药性最盛,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辟邪消灾
传统习俗认知:古人认为端午节一到,夏季炎热天气来临,自然界各种飞虫走兽包括一些有毒小动物会活跃起来,正所谓“端午到,五毒出”。而艾草被认为可以辟邪、祛毒,让各种毒物不敢靠近,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悬挂艾草以驱邪避毒。
文化象征意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可避秽除邪。搭配菖蒲水剑之形,古人谓之斩千邪。如民谚“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祈求吉祥
房屋周边栽种:一般人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有些午时联上有“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的句子,体现了人们借艾草祈求吉祥的愿望

健康寓意: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有“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的说法,也表达了挂艾草对身体健康的美好期许

画额
将雄黄涂抹在小儿额头,以达到杀菌驱虫的效果。进入五月后蛇虫繁殖易伤人,而雄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很多人会在小儿额头画一个“王”字,寓意如同老虎一样威武强壮。

栓五色丝线
人们会在小孩的手上栓五色丝线,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青、红、白、黑、黄,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被认为具有驱邪攘灾的效果。

躲端午
《嘉靖隆庆志》记载,已嫁之女会在端午节当天被召回家过节,称为“躲端午”。古代每到端午节,嫁出去的女儿都会回娘家看望父母。

饮食类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虽然各地所选的粽叶、包法以及馅料差别较大,但包粽子的主要食材都离不开糯米。古人希望子孙昌盛,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祈祷多子多福;临近高考、中考、期末考时,“粽”与高中的“中”谐音,人们吃粽子也有着对考生一举高“粽(中)”的祝福。

粽子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祭祀食品起源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初是一种用于祭祀的食品,用作祭祖和祭神。东晋时期的《祠制》中提到“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在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其形状代表牛角,黍是指黄黏米,这种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

纪念屈原传说
这是关于粽子起源最著名的传说。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楚国面临亡国,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百姓为了防止鱼类啃食他的身体,沿江抛入装满糯米的竹筒,或把糯米和香料包裹在粽叶中制成粽子形状扔到河里,寓意鱼虾食用粽子而非屈原的身体。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广泛流传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早期制作形式
粽子的起源能够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形状的“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后烤熟,称为“筒粽”。

演变
晋代 - 正式成为端午食品
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此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说明当时在端午节有食用角黍(粽子)的习俗。

南北朝 - 品种增多与礼品用途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 - 时尚与广告应用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明清 - 糯米成为主流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现代 - 多样品种与地域特色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北方粽子:以北京粽子为代表,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农村中仍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一般蘸白糖或红糖食用。
南方粽子:
湖州粽: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用料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个头较小,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蛋黄粽以及什锦粽等,风味更佳。
此外,国内以江南嘉兴出产的粽子最为有名,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除了常见的口味,还有竹叶粽、艾香粽、腊肉香肠粽、薄荷香粽等多样品种。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吃粽子的风俗也流传到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

吃苋菜
现在进入6月,是苋菜最适宜食用的时候。苋菜又名红苋菜、雁来红等,其性凉,味微甘,无毒,入肺、大、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等功效。

吃绿豆糕
端午节是伍子胥跳钱塘江的日子,而绿豆糕是他生前最喜欢的食物,所以民间流行在端午节吃绿豆糕。

其他习俗
赠扇相贺
古人在端午会赠扇相贺,“各赐团扇,愿扬仁风”。

背“香猴狲”
在四川泸州纳溪,端午节小孩子们要背上“香猴狲”,以红布加入艾草、丁香、藿香、薄荷等十几味中草药缝制香囊,做出猴子造型。香猴狲最初发源于明代,一般在端午节前夕,长辈用碎的红布绣成心字形的香囊,后来形制演变成香猴狲。

沙疗
敦煌地区在端午这天开始,老百姓会把自己埋在滚烫的沙子里进行沙疗

1条评分金币+9
妞妞乐乐 金币 +9 - 06-0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