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习俗及忌讳
1要晒
端午当天正午前后接户外日照的清水称为“阳水”。将凉水放在向阳的地方晒两个小时后,用它洗脸、擦手、擦背或泡脚,可以排出沉积湿气。一些老中医还会用阳水配药制成外洗方来缓解皮肤瘙痒、风湿冷痛等问题。
端午节晒什么寓意好
晒百日姜
在端午节有晒百日姜的习俗,将生姜在端午这天拿出去晾晒,一直晒到一百天,即为百日姜。晒制百日姜是为了日后使用,人们认为百日姜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用于驱寒、调理身体等,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祈愿。
端午节晒物品的科学依据
端午节晒物品的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下是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得出的相关科学解释。
杀菌消毒
晒被子和其他物品可以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杀死被子上的细菌、螨虫等微生物,有助于保持物品的清洁卫生。此外,阳光的热量也有助于去除物品中的湿气,防止霉菌生长。
提高免疫力
端午节期间,阳光充足,晒太阳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提高免疫力。晒太阳还能增加人体脾胃的功能,调节人体的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
防止衣物变质
在端午节期间,气候可能较为潮湿,晒衣物可以利用阳光和空气流通,防止衣物因潮湿而滋生霉菌,导致变质。晒衣物也有助于去除衣物上的异味,保持衣物的清新。
中医理论
从中医角度来看,端午节期间阳气最盛,晒背等户外活动可以补充阳气、增强免疫能力、驱散寒湿。背部有许多膀胱经上的腧穴,晒背可以通过膀胱经向五脏六腑输入阳气,从而改善身体各项机能。
注意事项
尽管晒物品有诸多益处,但也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例如,避免中午阳光强烈的时间段,以免晒伤或导致物品褪色。此外,如果天气不好或有雨水、高湿度等情况,最好避免晾晒物品,以免物品潮湿或染上异味。
端午节晒物品的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也具有科学依据的支持。通过晒物品,可以达到杀菌消毒、提高免疫力、防止衣物变质等效果,同时也能借助中医理论调养身体。
晒午时水
端午当天中午十一点到十三时的午时水被认为十分殊胜,古人觉得此时是三五相重的吉阳时分。自古就有打午时水的民俗,将水取来晾晒后,用来煮饭、烧水、沐浴,具有避讳、净身除胀的效果。现在也可取自来水在这个时间段晾晒,之后撒到屋子各个角落,剩下的用于做饭、喝茶或给小孩子洗澡等,寓意着带来福气和安
2要送
搜索结果中未提及端午“2要送”的相关内容,但从传统习俗角度推测,可能有送安康祝福、送节日礼品等。比如可以给亲朋好友送粽子、香囊等具有端午特色的物品,表达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3样吃
粽子
各地风俗不同,但食俗吃粽子却是全国都有的。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着安康如意,驱邪避祸。
黄鱼
很多地方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包括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端午前后,正是大、小黄鱼大量上市的季节,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螺蛳
在端午节,很多地方会吃螺蛳,炒螺蛳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因为螺蛳上面的盖子像眼睛,据老一辈的人说这一日吃了螺蛳会眼睛亮。
4件事不做
不晒被褥
古人认为“凡含太阳气所生者,皆有毒蛰”,而端午节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也是五毒(蛇、蟾蜍、蜈蚣、蝎子和壁虎)开始活跃的时候。端午节也是阴阳相争的时候,这天别看阳光炙热,但是湿气和潮气也比较重,因此端午节这天是不适合晾晒被褥的,避免被褥被潮气和湿气侵扰,并且也有防被毒虫和病菌侵入的寓意。
不碰小孩的头
人的头部被认为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端午节又是驱毒避凶的日子,因此这天外人是不适合去摸孩子的头的,避免让其家人心理不舒服和犯了忌讳。
不去碰别人家悬挂的辟邪用品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悬挂一些寓意驱毒避凶民俗用品,比如艾草、菖蒲、桃树枝和一些有寓意的物品,这些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像艾草这样的中草药,也确实可以驱散蚊虫。端午节当天是不适合去碰触别人家这些辟邪用品的,因为这样显得对这个节日不尊重,而且也特别容易招人反感。
不吃成串和籽多的水果
端午节是驱毒避凶和祈求安康的节日,并且在民间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成串和籽多的水果是不适合端午节食用的,比如西瓜、甜瓜和葡萄等
端午忌讳事项
日常行为方面
避免接触特定物品
不摸雄黄酒:雄黄含砷化合物,接触容易刺激皮肤,引发皮肤疾病,如《白蛇传》中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也反映出雄黄酒具有一定毒性。
不摸陌生草药:端午节虽有插艾草、挂菖蒲驱邪避毒的习俗,但野外许多植物可能有毒,像夹竹桃全株有毒,滴水观音茎叶汁液含草酸钙结晶,误触会导致皮肤瘙痒、红肿等,野外采药最好有识者相随。
不摸脏东西:端午前后气温攀升,细菌繁殖速度快,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洗手、消毒液,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消毒,以规避夏季高发的疾病风险。
避免前往特定场所
不去未知水域、深水区:端午节赛龙舟是常见活动,但此时江河水位渐涨,随意下水可能因各种意外造成溺水死亡,民间“水鬼索命”的说法也是对水危险的警示。
不去阴暗潮湿处:端午时节温湿度适宜,是虫媒传染病高发期,古人所谓“五毒出没”的墙角、地窖等场所,是蜱虫、恙螨等的栖息地,应尽量避免前往并避免长时间停留。
不去人群密集处:《帝京景物略》记载端午节人来人往,但医书警告此时“疫气易传”,所以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不去阴森恐怖的地方:一般医院、墓地等场所被认为是阴森恐怖的地方,人们觉得去这些地方容易碰到不好的东西导致生病,尤其是不满周岁的孩子更不能去,五月被视为毒月,端午有躲午之说,孩子要送到外婆家躲避灾祸。
避免进行特定活动
不进行喜庆活动:端午节是缅怀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应持庄重肃穆的态度,不宜开展如举办婚礼、祝寿、毕业典礼等喜庆活动,相互问候时也应说“端午节安康”而非“端午节快乐”。
不宜搬家:传统认为端午节不宜进行大的变动,搬家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不宜剪发:传统习俗认为端午期间剪发可能会影响运势。
不宜穿新鞋:防止新鞋带来新的问题或困扰。
不宜借钱:避免财务上的纠纷和不吉利。
不宜动土:避免破坏风水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宜挂新窗帘:传统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家庭和谐。
不宜丢弃旧物:避免丢掉好运和财富。
严禁房事: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端午为九毒首日,天地气场不正时会影响人的身心,端午交欢房事会中邪毒伤身体,古训规定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女子应归宁,夫妻分开。
穿着方面
避免穿戴红色衣物,五月被称为“毒月”,红色被认为会增加热气、对身体不利,人们应避免在端午节这一天穿戴红色衣服以保障个人健康2。
饮食方面
不过量食粽
粽子糯米黏性大,消化速度慢,不宜过量食用,尤其是老人小孩需谨慎。且粽子一般“即煮即食”,夏季食物易变质,常温存放时间过长,粽子菌落总数会超标。
不吃生冷食物
农历五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人体机能调节尚未完全到位,此时气温迅速攀升,为病毒、细菌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不吃过量咸货
古人制咸鸭蛋本为保存需要,但《饮膳正要》提醒“味过咸伤肾”,端午节期间用咸鸭蛋、腊肉等制作馅料较多,应尽量减少重盐、重口味食物的摄入。
忌吃娘家粽子
古代女儿出嫁长住夫家,端午回娘家有习俗,但山东一带及部分地区流传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不能吃娘家粽子的说法,一是以前回娘家吃粽子会增加娘家经济压力,二是认为会带走娘家福气,影响娘家运势。
其他方面
忌丢失香包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佩戴的香包不能丢失,传说丢失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