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工程团队开发出的这种可自我修复的人造肌肉,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突破。以下是该技术的关键特点和潜在应用:
1. 生物模拟损伤感知与自我修复:该技术模拟了动植物感知损伤并自我修复的能力,解决了合成系统中长期存在的难题。
2. 多层结构设计:人工肌肉由三层构成,包括损伤检测层、自我修复层和驱动层,每层都有特定的功能。
3. 损伤检测与定位:底层是损伤检测层,由嵌入硅橡胶中的液态金属微滴组成,能够识别穿刺或极端压力造成的损伤,并精确定位损伤位置。
4. 自主启动修复:中间层采用硬质热塑性弹性体,起到自我修复的作用。最上层是驱动层,通过水压变化实现收缩与扩张。
5. 无需外部干预的自我修复机制: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覆盖整个“皮肤”的电流网络,当损伤发生时,电流网络中的中断会被检测到,进而触发该网络向受损区域输送热量,使热塑性中间层熔化以封闭破裂处,实现“自我愈合”。
6. 电迁移效应:该技术利用了电迁移效应,即电流导致金属原子迁移的过程。这一创新使得自愈系统能够完成多次损伤与修复的循环。
7. 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由于研究团队位于内布拉斯加州,他们首先考虑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田间作业时可能会被树枝或荆棘损坏。
8. 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应用潜力:该团队也看到了这种技术在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以及更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总的来说,这种可自我修复的人造肌肉技术不仅在软体机器人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而且在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自我修复机制,这项技术有望为机器人和其他电子设备带来更高的耐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