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国产算力自主可控:实力与必要的抉择
科大讯飞的实践体现实力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公司26周年庆上的讲话,充分展现了公司在国产算力自主可控方面的实力。科大讯飞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坚持自建国产算力平台的企业,且讯飞星火是国内唯一一个基于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大模型。2023年,科大讯飞携手华为成功打造出中国首个支持万亿参数训练的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2024年10月,飞星二号正式启动,首批算力于2025年交付试用。此外,2025年1月15日,科大讯飞对外发布的深度推理模型讯飞星火X1,也是首个使用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推理模型。科大讯飞仅仅使用了1万张910B的国产算力卡,不仅取得了大模型研发上的先进成果,还在国产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大量无人区的适配和效率优化,把国产算力利用到了极致,体现了其有实力坚持国产算力自主可控。
面临的挑战与克服
虽然科大讯飞有实力做国产算力自主可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国产算力开展大模型训练和算法创新存在挑战,需要增加额外步骤和算力,基于国产算力的新算法研发会比使用海外算力慢三个月。并且,和业内不少使用英伟达算力集群训练的大模型相比,国产算力在性能、功耗上仍有一定差距。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此前在公司内部透露,自主可控的生态探索十分不易,他们30%的算力都消耗在大模型训练的无人区探索上。即便如此,科大讯飞依然克服困难,坚持使用国产算力,用了不到同行1/10的卡,做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任务。
坚持国产算力自主可控的必要性
避免被卡脖子
美国自2022年开始对华实行芯片禁令,以阻止中国公司获得先进制程芯片,此后禁令不断加码,2025年1月禁令扩大到禁止美国企业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及量子领域的对华投资方面,试图全方位围堵中国科技产业。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国产算力自主可控是避免被卡脖子的必要选择,只有实现自主可控,才能保障我国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
形成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
在众多人工智能公司中,科大讯飞几乎是唯一一家坚持自建国产算力平台的企业。如果大家都想着摘果子,等别人先做好生态再使用,那么自主可控的平台生态就无法成长,整个创新能力也会停滞。就像中国科学院的龙芯虽然已经具备接近英特尔CPU的性能,但由于缺乏应用,导致CPU一直未能赶上,操作系统当年也是如此。因此,从国家角度来看,必须有一批企业在国产算力平台上进行大模型训练,并在大模型工具链的设计上取得突破,形成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