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月廿二,有人第一反应是“孝女祭”。这个习俗流传最广的是江南水乡,传说宋代孝女曹娥在五月廿二投江寻父,自此每年这一天人们河边送饭,祭祀孝女,也替江河祈安。有趣的是,民间把这天称作“祭水娘娘”“谢恩山神”,甚至不同地方还有把历史人物和自然神祇叠加纪念的习惯。这正是咱们中国故事一大妙处:历史与传说织成细密的生活网,哪怕只是屋角乡吟,也有千重波澜。

在皖南、苏南一带,村里人会在这天早早起身,在水边、山畔摆香案,点炷清香,奉上一碗米饭、一只咸鸭蛋或新鲜瓜果。家有老人者,还要帮着熬点甜粥,讲究“孝敬、顺心,求平安”。《岁时记》有载,“五月廿二,女儿家持饭江畔祀曹娥”,这是对孝烈精神的礼赞,更是对水土山川一份温情的回馈。
更耐人寻味的是,江南“孝女祭”那一碗清汤素饭,两根青菜、一个鸡蛋,少油盐,虽没有山珍海味,却寄托着“淡中见真情”的美意。民谚说:“孝女祭,素食贵洁净。”所以老一辈总夸这天的饭菜带着“福气味儿”,不腻重油浓,反而清新可口——叫人每每想起,嘴角都要翘上一翘。
除了纪念孝女,许多地方还把五月廿二当作山神或水神的“谢恩节”,一来祈求风调雨顺,二来也表达对自然恩赐的敬畏。湘楚一带的父老还传下一句话:“廿二祭山神,有山靠一生。”意思是谁家在这天孝敬山水,来日庄稼必收,日子才安稳。听起来憨厚,其实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妙。

3道家常时令菜,食在当季才安稳
要说五月廿二桌上的福气菜,离不开应季的新鲜。菜市场一趟走下来,青瓜、苋菜、毛豆正当时,鸡蛋、咸鸭蛋也是“硬通货”。每一样食材,都和节气密不可分。
第一道:苋菜炒毛豆苋菜在农历五月最嫩,毛豆刚上市,绿油油、膨弹可爱。两样一起下锅,放一点葱花、一小撮盐,翻炒到菜刚出水即可。毛豆软糯中带点豆香,苋菜滑亮又爽口。老人说苋菜“顺气”,毛豆“补本”,忙碌过了麦收,这样一盘素菜,最养一家老小的精气神。

第二道:咸鸭蛋拌黄瓜五月廿二的清晨,有位奶奶会早早取下柴垛里的咸鸭蛋,拍几个黄瓜,撒上小葱粒,再滴几滴香油。拌匀后入口,黄瓜脆爽,咸蛋醇香,微咸中还藏着夏天河风的鲜灵。鸭蛋据说罩得住季节燥,黄瓜则解人暑气,这碗凉菜配粥、配饭都合适。

第三道:蒸鸡蛋羹一碗鸡蛋羹,几乎是南北共通的家常菜。鸡蛋打匀加温水,放点盐,蒸十来分钟,表面凝成嫩滑,像一层初夏早晨的雾气。孩子吃着顺口,老人入口无负担。有人喜欢撒点蒸熟的毛豆、苋菜末在上面,添点色彩,也是家常里的新意。这些菜肴上不得大雅之堂,却有岁月的厚味。家里的福气,往往就盛在这么一碗碟素净里,清爽安稳,滋养着静好的日子。

一年365天,哪一天是“有福气”的?说到底,不在隆重热闹,而在日常安稳。五月廿二就是这样不喧不扰的“小节气”,它提醒我们:福气,多半藏在一碗清鲜饭菜和一桌亲人笑语里。只要还愿意慢下来看天色学人情,不忘敬老、惜食、顺自然,就是把老祖宗的智慧用进了自己的小日子。
有人说,“老规矩都是闲出来的。”其实,正因为懂得敬天爱人,我们才不慌不忙、心中有底。而家里那几句唠叨的嘱咐、小小的忌讳,像老屋上的青藤,日日生长、代代相传。即使在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希望你也能给自己留一口慢火,把爱与安心慢慢炖进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