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镜中之我
作者:朱彦婕
指导老师:陈鹏、吴玠
作品介绍:
随着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聚焦于社交媒体时代自拍文化对青年群体自我认同的塑造,以自拍中的五官展示为核心,呈现了社交媒体图像与自我呈现的互动关系。作品提取Instagram、小红书等平台的视觉符号,设计出六套女装系列,结合紧身廓形、皮革湿塑、刺绣与数码印花,强化自信状态的表现力,探讨服装如何成为虚拟身份与情感支撑的载体,为时尚设计注入社交媒体的时代叙事。





*更多
09
灵 | 镜
作者:郑凌逸
指导老师:陈鹏、吴玠
作品介绍:
该设计的主题为“沉心自省,探寻本我”,其灵感源自塔罗牌游戏中的圣杯牌组。设计旨在通过研究装置与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并展现这一主题。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我们将塔罗牌的元素进行抽离与重构,形成独特的符文符号,以此作为装置设计的核心元素。同时,采用流苏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以流苏的摇曳与波动来隐喻人体情绪的起伏变化,使装置与人体之间形成一种微妙而紧密的联系。它不仅是外在的装扮,更是一种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连接纽带。





*更多
10
METALIZED SKIN
作者:钱润梓
指导老师:陈鹏、吴玠
作品介绍:
该系列诞生之初,作者从自身审美出发,灵感源自新部落文化的刺青图腾、人体改造和流动金属的视觉美学,试图将服装设计为身体的“第二层皮肤”,将纹身元素融合于服装之中。观者所见的金属感、冷峻感的设计,源自作者对新部落纹身美学风格的延申。这样的人体不仅是服装的载体,也是这个系列中设计的一部分,包括皮肤、服装、纹样、金属层彼此交迭,建构出了超未来主义的形象。





*更多





11
柿韵
作者:罗洋
指导老师:吴玠、陈鹏
作品介绍:
柿蒂纹起源于对柿果花萼形态的几何抽象提取,承载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崇拜,其四/八瓣放射性结构在汉代服饰中既是阶级标识(贵族多饰于领缘袖口,以金线织绣),亦是天人对话的媒介。该系列设计将汉代深衣的形制智慧转化为模块化女装系统,打破传统阶级色谱,使青、赤、紫等历史专属色融入设计。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以设计为媒介,让两千年前的造物哲学深度参与当代生活——当柿蒂纹在智能织物上随体温“呼吸”,当传统纹样在虚拟世界自由重组,我们见证的正是文化基因的永恒生命力。







*更多
12
蜜蜂穿梭
作者:许嘉璐
指导老师:胡男、王书莹
作品介绍:
在城市角落的游乐设施,其中有趣的卡通游乐形象往往有着未经严谨考量的结构、不规范的比例,以及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混搭风格,甚至带有一定盗版山寨的印记。然而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粗粝感,和人们记忆里对童年的模糊想象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体验。我将我所感受到的趣味作为灵感进行服装创作,以针织品为媒介,结合立体手法,传达出对于童年记忆的回溯。





*更多
13
时光万花筒——记忆编织的情感纽带
作者:裘格
指导老师:吴玠、陈鹏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童年与外公相处的珍贵记忆为核心,将记忆喻为万花筒般变幻的画面,通过竹编、草编工艺与仿生学结合的服装来承载情感羁绊。通过解构重组竹编家具与草编昆虫形态,再贴合人体结构,设计出最终廓形。面料方面提取记忆中与外公相处场景的画面,并且借万花筒规律形成纹样,再融合传统的竹编、草编编织技法,选用PVC面料与人造皮革,创新出最终面料。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记忆的可视化表达,更唤起大众对传统手工艺与代际情感联结的珍视,为服装设计与情感化设计提供新思路,传递怀旧、治愈的人文温度。





*更多
14
敏感力
作者:孙小倩
指导老师:王书莹、胡男
作品介绍:
该系列创作尝试从含羞草、神经元、心结这些符号出发,将敏感情绪可视化。含羞草一碰就合上,像敏感者的自我保护;神经元代表超强的感知力;心结则是情感纠缠的象征。选用蕾丝、尼龙面料代表丰富和脆弱并存的内心世界、轻盈灵动的气质,而弹力面料的包裹拉扯表现内心和外在规训的冲突,组成“敏感力”的“柔软-抗压-自我恢复”综合结构。
创作探讨了作者敏感的内心世界,也在表达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值得被看见的力量,旨在让“敏感力”重新绽放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