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健康饮食]今日六月初四,天贶节前,家中要“2扫3晒”,把霉运都赶跑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2395
金币
9435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65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4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7-13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2) —

小暑未到,热浪先赶着上门。六月初四这天虽不是大节,却像是盛夏的一道门槛。老话说:“年中六六,是太阳火辣辣地走到了堂前檐下,正是把晦气、旧气和湿气一股脑儿送出门的大好时辰。”想想,这雨水刚歇,衣裳、被褥和书箱都恨不得见见太阳。眼下天贶节的脚步将至——有的地方又叫它“六月六”,又是“晒书节”、又是“姑姑节”、还是“翻经节”,可见其热闹繁盛,许多讲究都在这几天里悄悄铺展开来。

六月初四到天贶节前后,天高云淡,端的是晒物的好时节。你可曾留意到,小时候每到这几天,街头巷尾都是“亮堂堂”的——彩衫、被褥、书画,甚至是鱼干酱菜都晒在院里、屋檐下、阳台上,风一吹,似乎整个村子都干爽了。

天贶,意为“上天赏赐”。宋真宗年间,传说皇帝于六月六日“得天书”,这才有了“天贶节”的说法,此后在泰山建了天贶殿。节日里晒书、晒衣、晒粮成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趣的是,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里写过“六月六,内府曝书为例”。就是皇帝家、达官贵人……直到寻常百姓,都爱在这一天把家当翻出来晒晾,防虫防霉,求个安稳。那“哪有什么霉气过不去,只怕你舍不得打开窗子。”

六月初六还是很有意思的“姑姑节”。老传统,要把嫁出去的女儿请回来,热闹一番。家家户户大包小包地给姑姑拎回盆、带头绳、煮好鸡鸭伺候,主人家“款待一次走亲戚的仪式”,既是联络感情,也是“解怨消灾,姑娘回门百病消”的美好愿景。小时候最爱在姑姑节听老人讲那些陈年旧事,一边啃着瓜菜馍馍一边听,都有说头。

对于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六月六有另外一种浪漫——晒书。相传这是唐僧取经后,把被水打湿的经书拿出来晒,才得以传世。寺庙中也常在这几天翻检、晒经,求护佑、慰慧根。诗人欧阳修有句:“六月晒书节,斑斑日影新。”就像家里的书柜,一年忙到头,这会儿好不容易把尘封的册子拿出去,尽情沐浴阳光,读书也染了几分太阳味。

再往北走,徐州这带还在初伏(六月初六)吃羊肉开伏羊节。端着满满的羊肉汤,迎热吃烫,说是“以热制热”,其实是要鼓一口气,把一身湿热和郁闷都赶出去。羊肉鲜美滋味浓,那香味如今还能勾起不少人对小时候的味觉记忆。

三道时令美食:盛夏烟火里的仪式感

一、茯苓糕:松软甜淡的家门口小吃

“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这天,北方人家少不了茯苓糕。麦粉炒香,和上糖油,蒸成松软的小方块,老人总说这顺口,吃下肚肚里不闹腾。如今市井摊贩已少,但自家蒸上一锅,甜中带点苦,正好对着炽热的夏天。

家常做法:取面粉200克,茯苓粉30克,加适量白糖,热锅中炒香拌匀,添入些许熟油或猪油,压平后入锅蒸20分钟,晾凉切块即食。

二、伏羊汤:热汤滚烫,拼的是一家人的团圆

伏天里,徐州人要喝羊汤,讲究热烫驱湿,暖暖地鼓劲儿。羊肉炖得酥软,端上来肥而不腻,配点芫荽小葱,喝完满头大汗,暑气消散。

家常做法:羊肉切块,焯水后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加生姜、大葱小火慢炖2小时,起锅撒香菜胡椒。

三、荷叶饭:新米新意,消暑纳吉

夏米新熟,搭配荷叶更添清香。六月初的荷叶正肥厚,用来包蒸米饭或夹杂豆子、咸肉,香气扑鼻。荷叶饭寓意生活“包容纳福”,一层荷一层米,是家里夏月的招牌饭。

家常做法:大米淘洗,荷叶焯水备用。大米与黑豆、咸肉丁、香菇拌匀,包入荷叶中,上锅蒸1小时,揭开满屋飘香。

三晒二扫:盛夏门槛上的老智慧

① 三晒:

晒衣——江南有句老话:“六月六,晒红绿,家家晒龙袍。”阳光最烈,用于晾晒衣物,既是防霉防虫,又说是“晒了衣,百病避”,把满屋潮湿和浊气都晒掉。衣被在阳台一字排开,风一吹,仿佛连屋檐下的晦气都散了。

晒书——“晒书节”不止是为了防虫防霉,更有种“读旧书,开新眼”的仪式感。书柜前的阳光灿烂,母亲总要我把旧课本翻一翻,说“书不晒会闷坏脑子”。晒书其实也是给记忆透口气。

晒食材——这几天还是晾晒咸鱼、腌菜的好时机。酱瓜、豆豉、鱼干统统上了阳台,家里顿时多了份安稳踏实的咸香气。世事纵横不定,唯有这些“晒在阳光里”的味道和温度最踏实。

② 二扫:

扫院落——初四初五是家家打扫院子的日子。扫去落叶和尘土,让家门清清爽爽迎亲友,也是迎新的起点。扫清门口,老人说是“扫走霉运迎新气”,新半年有新气象。

扫内屋——再细细扫一遍屋里角落,尤其是床底和老旧箱柜。夏日容易招潮、蚊虫,扫除一遍,顺便翻出要晒的棉被和衣服。孩子们在一旁捡掉落的玻璃弹珠,顺嘴背一句“六月六日扫一遍,从今晦气不再见。”

六月初的生活讲究,不是图干净,而是求心安。家里家外明亮一片,人也松快,连日子看起来都顺心多了。

六月初四—天贶节前夕的民俗宜忌

不宜暴怒口角

老话说“天贶前,忌大争大吵”。初四初五,都说要安安稳稳。这时一年已过去一半,谁也不想再带着旧气闹进下半年。若有心事,权且放下,留些好气和宽心给家人。

不宜乱动财物

此时期为“财运转舵”之时,老人家常叮嘱别轻易大张旗鼓地投资、调换贵重物品。静守是福,“生计如晒书,抽空翻翻就好,莫急躁。”

宜午时前完成家务

“六月四,午前完工。”晒晒干干净净的家务,正午前收拾利落,也顺应着“午前阳气正盛,午后避暑闭门养神”的智慧,小憩片刻,调养精神。这类生活守则,看似絮絮叨叨,实则全是时令里藏着的经验和体贴。正如父母的唠叨,总让人安心。

年年六月初六,总要和家人手拉手,给生活“除旧布新”。三晒二扫,是中国人家里最有诗意的“去旧迎新”:它不是大张旗鼓的春节,也没有元宵花灯的热闹,可就在烈日当头的寻常日子,让人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

世事如夏日过后的衣被,总会受潮。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和烦忧周旋、和霉气较劲。可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地清扫、晒一晒,把心里的阴霾腾出来,生活就总是有转圜的地方。哪怕大雨刚过,地面还是潮的,看着满屋被阳光染透的被子,也会觉得“日子再难,光总会照进来”。

“有太阳好晒衣,有烦恼好清心。”长辈们留下的传统,不仅是给家园,更是给心灵做了一次焕新。其实有时候,生活的转机就藏在一场大扫除或一只被子晒得暖烘烘的午后。

1条评分金币+24
妞妞乐乐 金币 +24 - 07-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001
金币
27521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8
六月初四与天贶节:盛夏门槛上的民俗与智慧

六月初四,虽然不是大节,却像是盛夏的一道门槛。老话说:“年中六六,是太阳火辣辣地走到了堂前檐下,正是把晦气、旧气和湿气一股脑儿送出门的大好时辰。”雨水刚歇,衣裳、被褥和书箱都恨不得见见太阳。天贶节的脚步将至,许多讲究都在这几天里悄悄铺展开来。

天贶节的由来与风俗

天贶,意为“上天赏赐”。宋真宗年间,传说皇帝于六月六日“得天书”,这才有了“天贶节”的说法。此后在泰山建了天贶殿。节日里晒书、晒衣、晒粮成了老百姓的风俗。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里写过“六月六,内府曝书为例”。无论是皇帝家、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都爱在这一天把家当翻出来晒晾,防虫防霉,求个安稳。

六月初四到天贶节的民俗活动

三晒:

1. 晒衣:江南有句老话:“六月六,晒红绿,家家晒龙袍。”阳光最烈,用于晾晒衣物,既是防霉防虫,又说是“晒了衣,百病避”,把满屋潮湿和浊气都晒掉。
2. 晒书:晒书节不止是为了防虫防霉,更有种“读旧书,开新眼”的仪式感。书柜前的阳光灿烂,母亲总要我把旧课本翻一翻,说“书不晒会闷坏脑子”。晒书其实也是给记忆透口气。
3. 晒食材:这几天还是晾晒咸鱼、腌菜的好时机。酱瓜、豆豉、鱼干统统上了阳台,家里顿时多了份安稳踏实的咸香气。

二扫:

1. 扫院落:初四初五是家家打扫院子的日子。扫去落叶和尘土,让家门清清爽爽迎亲友,也是迎新的起点。
2. 扫内屋:再细细扫一遍屋里角落,尤其是床底和老旧箱柜。夏日容易招潮、蚊虫,扫除一遍,顺便翻出要晒的棉被和衣服。

三道时令美食

1. 茯苓糕:松软甜淡的家门口小吃。麦粉炒香,和上糖油,蒸成松软的小方块。
2. 伏羊汤:热汤滚烫,拼的是一家人的团圆。羊肉炖得酥软,端上来肥而不腻。
3. 荷叶饭:新米新意,消暑纳吉。荷叶包蒸米饭或夹杂豆子、咸肉,香气扑鼻。

六月初四—天贶节前夕的民俗宜忌

- 不宜暴怒口角:老话说“天贶前,忌大争大吵”。初四初五,都说要安安稳稳。
- 不宜乱动财物:此时期为“财运转舵”之时,老人家常叮嘱别轻易大张旗鼓地投资、调换贵重物品。
- 宜午时前完成家务:“六月四,午前完工。”正午前收拾利落,也顺应着“午前阳气正盛,午后避暑闭门养神”的智慧。

结语

年年六月初六,总要和家人手拉手,给生活“除旧布新”。三晒二扫,是中国人家里最有诗意的“去旧迎新”:它不是大张旗鼓的春节,也没有元宵花灯的热闹,可就在烈日当头的寻常日子,让人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世事如夏日过后的衣被,总会受潮。有人说人这一生,就是和烦忧周旋、和霉气较劲。可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地清扫、晒一晒,把心里的阴霾腾出来,生活就总是有转圜的地方。哪怕大雨刚过,地面还是潮的,看着满屋被阳光染透的被子,也会觉得“日子再难,光总会照进来”。

“有太阳好晒衣,有烦恼好清心。”长辈们留下的传统,不仅是给家园,更是给心灵做了一次焕新。其实有时候,生活的转机就藏在一场大扫除或一只被子晒得暖烘烘的午后。
1条评分金币+7
妞妞乐乐 金币 +7 - 07-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367
金币
265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8
茯苓糕的历史起源
茯苓糕作为一种传统糕点,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起源故事,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复明糕演变说
在同安一带,百姓曾在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旗帜下与清兵进行长期拉锯战。为便于开展反清活动,城内一位李姓商人制作了“复明糕”,每片糕中藏有写着联合行动时间、地点和讯号的纸条,属于抗清复明组织的群众购买后便参与到反清行列,同时规定小孩不准吃以免泄露机密。由于“复明”与“茯苓”的方言语音相近,代代相传后复明糕就被叫做茯苓糕。

皇帝赐名说
杨村糕干历史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乾隆皇帝见杨村糕干洁白细腻如茯苓,便赐名“茯苓糕干”,还题词“妇孺恩物”,并赐给杜氏家族购买官米的龙票用于制作糕干。后来在光绪年间,杨村糕干仍被指定为贡品。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其选料更为严谨,制作过程也更加考究,2007年,杨村糕干制作工艺被纳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医用药膳说
清宫茯苓糕是中医糕类药膳,在古代就已存在。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记载,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清宫茯苓糕以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等为原料,将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按比例和成糕后蒸熟做成小饼。

糕点改良说
茯苓糕早年叫潮糕,由瑞安糕点师傅高长发始制于晚清时期,是瑞安特有的一种糕点。后来瑞安人把潮糕加以改进,加上茯苓粉,使其更加美味,故取名为茯苓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茯苓糕:中医药膳的养生魅力
茯苓糕简介
茯苓糕是一款中医糕类药膳,源自清宫食疗秘方,由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等药食同源食材与粳米、糯米制作而成。现代市场上的茯苓糕通常以茯苓、米粉为主要原料,口感松软,是常见的养生食品。

营养价值与功效
营养价值
茯苓糕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糖类、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有助于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功效作用
利水渗湿:茯苓味甘、淡,偏平性,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能缓解小便不利、水肿等情况,适合水肿、尿少人群适量食用。
健脾祛湿:可以改善脾虚泄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倦怠乏力等不适症状
宁心安神:对于心烦不寐、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调节免疫:茯苓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抗氧化等功效,适量食用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润肺止咳:部分茯苓糕中含有桔红、陈皮,可起到润肺止咳的效果,改善肺虚咳嗽、咳痰、气喘、胸闷、胸痛等不适。
补脾止泻:其中的山药、白术、扁豆、莲子、芡实等中药材,能起到补脾止泻的作用

清热排脓:对肺热咳嗽、痰多等症状有一定缓解功效。
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大部分人群都可以长期适量食用茯苓糕,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小孩子:茯苓糕中茯苓成分较少,且含有丰富营养物质,口感松软,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适合食欲不振、挑食的小孩子,能提升食欲、促进身体生长发育。

水肿湿气人群:适合有水肿、湿气重、小便不利等症状的人群,帮助利水渗湿、去除湿气。
睡眠不佳人群:存在心烦不寐、心悸失眠等症状的人群,可适当食用茯苓糕宁心安神。
不适用人群
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茯苓糕,因为可能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
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不适宜食用茯苓糯米糕。

制作方法
清宫茯苓糕做法
原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步骤:将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份,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

家常茯苓糕做法
原料:茯苓粉、糯米粉、大米粉、糖、水。
步骤:
将糯米粉、茯苓粉、大米粉、糖混合搅匀。
加水,多次少量添加,加一次搅拌一次。
将搅拌好的粉过筛两次。
把筛过的细粉放入电饭锅蒸架上,铺匀,蒸30分钟。
蒸好后打开盖子晾凉,切成小块即可。

食用注意事项
注意成分:市场上部分茯苓糕可能不含茯苓成分,而是添加了茯苓香精色素,这类茯苓糕祛湿等功效作用不大

控制糖分:一些厂家制作的茯苓糕会加入大量白砂糖调味,热量相对较高,食用时要注意少量食用,尤其是减肥人群。
饮食搭配: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茯苓糕时要注意饮食健康,尽量搭配清淡类食物,避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也不宜吃生冷寒凉类食物

茯苓糕的口感特点
茯苓糕作为传统的养生糕点,口感独特,以下从不同角度为你介绍它的口感特点:

软糯香甜
从制作原料来看,茯苓糕常选用糯米粉和粳米粉。糯米性温,能让茯苓糕具有软糯的口感;粳米平和养胃,与糯米相互搭配,既能中和糯米的黏性,又增添了独特的口感。此外,制作时加入的白砂糖或蜂蜜不仅增添甜味,还具有润肺的作用,使茯苓糕的口感更加软糯香甜。
例如在常见的茯苓糕制作中,将茯苓粉、糯米粉、粳米粉按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白砂糖或蜂蜜搅拌成面糊,蒸熟后的茯苓糕口感细腻、软糯,甜度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松软有嚼劲
米糕形式的茯苓糕,大米粉主要起到松软的作用,糯米粉则带来Q弹的效果,两者搭配使茯苓糕在松软中带有点嚼劲。比如按照特定做法,把茯苓粉、粘米粉、糯米粉混合,筛入模具蒸制出的茯苓糕,出锅后香甜松软,还带有一定韧性。
不同的制作方式和原料配比也会影响茯苓糕的嚼劲程度。如有的做法会控制水分,让面糊达到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保证茯苓糕熟透且口感松软又有嚼劲。

口感丰富(有馅料情况)
若茯苓糕加入内馅,如白糖、熟白芝麻、干桂花、猪油混合而成的馅料,或者豆沙馅等,会使口感更加丰富。当食用带有馅料的茯苓糕时,既能品尝到糕体的软糯,又能感受到馅料的香甜与独特风味,层次分明。

清淡米香
以粳米和茯苓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茯苓糕,带着香甜的米香。制作时将粳米和茯苓洗净晾干打粉,蒸制出的茯苓糕散发着淡淡的米香味,入口松软且富有韧性,这种清淡的米香口感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食用

茯苓糕作为一种传统中式糕点,虽然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如健脾祛湿、宁心安神、增强免疫力和降血压等,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以下是一些关于茯苓糕的食用禁忌:

1. 过敏体质者
慎用原因:茯苓糕中含有茯苓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慎用原因:由于茯苓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时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

3. 血糖偏高者
慎用原因:茯苓糕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血糖偏高者应避免食用,以防止血糖波动。
4. 肾虚多尿者
慎用原因:茯苓有利尿的作用,肾虚多尿的人群服用茯苓可能加重病情。

5. 阴虚、气虚者
慎用原因:阴虚、气虚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服用茯苓,以防对身体造成损害。
6. 糖尿病患者
慎用原因:茯苓的淀粉含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淀粉摄入量,因此不宜食用茯苓。
7. 虚寒滑精者
慎用原因:虚寒滑精的人群禁忌服用茯苓,因为茯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8. 气虚下陷者
慎用原因:对于气虚下陷的患者,茯苓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咨询医生。
9. 避免与特定食物同食
注意事项:食用茯苓时,应避免与米醋、浓茶等食物一同食用,否则可能引发中毒现象,导致腹痛、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

总之,在享受茯苓糕带来的美味与健康益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其适用人群,确保安全食用。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食用茯苓糕,建议事先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
1条评分金币+9
妞妞乐乐 金币 +9 - 07-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