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扬与大理的建筑故事
赵扬,这位80后的建筑师,从清华建筑系本硕毕业后,又前往哈佛攻读建筑学硕士。2012年,他选择回到中国,直接跑到了大理,开始了他的乡村建筑实践。在过去的13年里,赵扬不仅在大理完成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如大理古城既下山酒店、香格里拉先锋书店等,还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了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乡村文化相结合。
从“竹庵”到新家
赵扬的第一个作品是位于喜洲古镇的“竹庵”,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而闻名。9年后,赵扬的新工作室和新家在洱海边的一个白族村落落成。这座新宅不仅体现了赵扬对“在地性”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建筑理念与实践
赵扬的设计理念强调“在地性”,即建筑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相融合。他的新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宅子虽然现代,但放在白族村落中却毫不突兀。两进院子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白族民居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工作区和生活区围绕着院子展开,形成了一个既开放又私密的空间。
与徐沪生的对话
一条创始人徐沪生在6月前往大理探访赵扬,并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赵扬分享了他从哈佛毕业后选择大理的原因、在大理的建筑实践以及对乡村建设的看法。
赵扬提到,他来大理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乡建”概念,而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乡村文化的尊重。他认为,大多数对乡村的认知还过于肤浅和急功近利,乡村不应该成为烘托所谓“作品”的背景。相反,建筑师应该融入当地的生活,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设计出真正符合当地需求的建筑。
面对挑战与信念
在过去的13年里,赵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特别是在疫情前后,他感到时代的方向与自己的预期不太一致,这让他一度动摇了信念。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调整,赵扬重新找回了对建筑的热爱和信心。他认为,这段彷徨的时间反而帮助他滤掉了一些思想上的泡沫,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工作。
未来展望
赵扬表示,他将继续在大理进行乡村建筑实践,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的社区和文化做出贡献。他认为,建筑师不仅要有技术能力,更要有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有意义的建筑。
赵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建筑师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理解他人和尊重文化的故事。他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筑来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