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天气,血管最容易出事,哪怕白天没问题,只要晚上出现一点点异常,都不能等。”一位有三十年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在例行查房时这样告诫病人家属。
背景是患者在高温天气下突发脑梗,发作前有些小症状,但被误以为是热着了,两个小时后失语,第二天意识不清,再过一天,心跳停止,抢救无效。
气温升高,本身就会带来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尤其对脑梗患者来说,夏天不是稳定的时段,而是高风险季节。

很多人以为高温只是让人烦躁、出汗、脱水,顶多热中暑,却没意识到,对有基础脑血管病的人来说,热天是一个潜在的引爆点。
大多数人觉得脑梗的诱因集中在冬天,确实,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是突发梗塞的常见时段。
但夏天的问题在于,身体表面的血管扩张得厉害,核心供血反而可能受限。
再加上脱水、血浓度升高、电解质紊乱、作息失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对原本血管已经硬化、狭窄的人群,是沉默式的多重打击。

最关键的是,夏天的症状伪装性很强,一些先兆容易被误解成普通不适,错过最佳就诊时间。
有三种不适,是夏天脑梗病人最容易出现却又最容易忽视的征兆,它们看似轻微,其实背后已经是神经灌注不足、血液粘稠度升高甚至局部脑缺氧的开始。
如果这三种症状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特别是在夜间或者午后,意味着脑循环已经处在临界状态。
睡前或清晨头晕加重,但不是旋转性的那种,而是一种飘忽感、空虚感、眼前模糊,甚至眼皮发沉但又睡不着的奇怪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不是内耳系统的紊乱,而是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的早期反应,夜间入睡后,人体代谢放缓、心率减慢,血压轻度下降。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自然变化不会造成问题。但对脑梗高危人群,尤其是后循环有狭窄病变的患者,血流减少后,椎-基底动脉系统开始“供不上氧”。
这时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剧烈头痛,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头不对劲”,如果在高温季节还脱了水,血液更加浓稠,这种供血问题就更严重了。
很多人以为这种不适只是睡眠不足或天太热引起的疲惫感,往往放任不管,结果睡着后突发卒中,凌晨被发现已经错过抢救时机。

还要注意一过性的吐字模糊、嘴角无力或说话磕巴,但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又自动恢复。
这种表现可能是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正式发生前最明确的“试运行”。
夏天因为天气闷热、心情浮躁,很多人说话语速快、交流不耐烦,如果语句中出现一些轻微的咬字不清或语调变化,很容易被自己忽略或者被身边人误解成心烦、说快了。
但在真实的神经病理层面上,这种症状意味着负责语言区的动脉血供可能已经发生短暂阻断,尤其是持续一两分钟后自动恢复的情况,很多人都当没发生过。

深夜或者凌晨突感手脚冰凉、无力或出汗异常,常伴随心悸,这种表现表面看像是血糖问题或者是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
但在脑梗患者中,很可能是交感神经功能混乱加上血管再灌注失衡引起的早期警报。
夜间时段,人体代谢率下降,如果白天活动强度大,夜晚进入一种血流边缘灌注状态,神经末梢会最早感受到缺血的波动。
表现为肢体末端温度控制不稳、毛细血管舒缩异常,进而诱发冷汗、出汗量不均、四肢轻微麻木。

这种状态在心脑共病人群中尤其高发,比如既往有心律问题、颈动脉狭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人。
很多人以为是空调吹着了,或者吃错药了,结果错过急诊窗口,真正有经验的医生,会特别关注这种非典型症状,尤其是在天气闷热、湿度高的时段里。
如果三种症状中有一种反复出现,就已经不属于“单纯天气因素”。它意味着血流已经不稳定,大脑局部可能有了灌注不足的区域。
如果出现两种,甚至叠加发生,那么不管有没有头痛、有没有偏瘫,都必须就医检查。

有些人等到出现明显偏身无力、口眼歪斜、意识模糊时再送医院,影像学显示往往已经是大面积脑梗,这个过程并不突然,而是早就预警了。
夏天对脑血管病人的威胁,不是中暑和脱水本身,而是高温条件下微循环调节失灵。
热环境导致周围血管扩张,本来就有狭窄的颈动脉或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黏稠度又高,容易形成小血栓。
这些血栓并不一定立刻堵住大血管,而是在微血管中造成“点状栓塞”,如果有高血脂、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基础问题,这种微血管阻塞的风险还会继续叠加。

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是隐形缺血区的形成,表现为记忆减退、注意力下降、情绪不稳,最后形成完整的卒中。
那有个新问题值得深挖:大多数脑梗病人都在吃药控制血压、降脂、抗凝,为什么还会在夏天发病?
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依赖于体液状态和器官灌注,夏天大量出汗、饮水减少、肠胃功能紊乱,会影响药物吸收。
同时,肝肾的代谢负担增加,可能改变药物的血药浓度,加上很多人自己减少药量、不按点服药,种种行为交叉叠加,等于让整个治疗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