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黛玉为什么从不劝宝玉学习?答案就在原文中,黛玉亲自说过 [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096
金币
29107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1小时前
很多人一直比较纳闷一件事,宝钗、湘云都劝过宝玉要好好读书,就是袭人一个丫鬟,也劝过不止一次,但为什么黛玉从不劝宝玉好好学习呢?
谁说不劝?黛玉劝过!宝玉挨打后,黛玉说什么?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难道不算是劝吗?黛玉的意思是,你以后不要再像以前那样了,不好的你都改改吧。
更早之前,宝玉要去学堂,前来向黛玉辞别,此时黛玉刚起床,正在梳妆,得知宝玉要去学习后,黛玉于是就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这难道不算是劝吗?至少黛玉对宝玉要去学堂的举动是认同的,是鼓励的,也就是说,她从没有反对读书上进,她也觉得读书是好事,蟾宫折桂对那个时代的男性来说,更是荣耀。
只是,她从来不会为了劝而劝,甚至不管宝玉是否接受,这一点,私以为,黛玉比宝钗和湘云做的要好,宝钗湘云的确是劝了,但她们是不管不顾的死劝,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不如不劝。
这就好比,如果你是学生,碰到亲戚总是跟你说,好好读书啊,好好学习啊,要努力啊,不然将来就如何如何,甚至说谁家小孩学习多好多好……面对这样的亲戚,你听了是爽还是不爽?


如果你都不爽,贾宝玉当然也不爽,甚至都不用人劝,他梦游太虚幻境一回,在去秦可卿房里之前,先被带到了宁府的一处上房,这房里的布置有一股劝学的意味,宝玉看了都直摇头。
也就是说,先不说其他人劝不劝,贾宝玉自己的思想深处,对读书参加科举,对仕途经济这一道,是极其厌恶的,他内心对这些仕途学问,人情世故是十分排斥的。
不是宝玉不喜欢读书,他只是不喜欢读正经书,不愿意做八股文,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去沽名钓誉,那个没意思还浪费时间。不得不说,他的这个思想意识是超前的,所以不被那个时代所容。
宝钗和湘云都是绝顶聪明的女孩,难道看不出宝玉对仕途的厌恶吗?我想她们早就看出来了,但她们依然上去劝了,而且完全不管宝玉高不高兴,为什么?
湘云的劝,是因为她跟宝玉有自小长大的情谊,关系深厚,不比别人,再加上湘云本就是直爽之人,所以即便她知道宝玉不高兴, 她依然是要说的,她是真心为二哥哥好,这是她的出发点。
宝钗的劝,是世人也是世俗角度的劝,她博学多识,品格端方,恪守闺范,自然深知那个时代的男性,到了一定年龄要读书做学问的道理。因此,她对宝玉的劝学,其实是输出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宝钗这个人比较成熟,顾大局,识大体,所以她觉得宝玉在该读书的年纪不好好读书,是不对的,无论作为宝玉表姐,还是作为闺阁小姐,甚至将来作为宝玉的妻子,她对宝玉的劝学,是那个时代所赞赏和鼓励的。
因此,宝钗的判词里,说的是“可叹停机德”,她对宝玉的劝学,反映的正是她的“停机德”。甚至在脂砚斋批语透露中,两人结婚后,宝钗依然没有停止劝学,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回目。
可黛玉 为什么不像宝钗、湘云这样去劝宝玉呢?一句话,因为她理解宝玉,理解他的行为、言论和他所做的一切。
在黛玉的潜意识里,宝玉无论是否读书做学问,他都是贾宝玉,不是别人。况且她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不是这里的正经主子,平时又比较敏感,经常伤春悲秋的,她又拿什么去劝宝玉呢?
对黛玉来说,宝玉读不读书,走不走仕途,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根本不需要她来操心,她不会因为宝玉读书或不读书,就亲近或疏远宝玉。
他认可宝玉,将宝玉视作知己,跟宝玉喜不喜欢读书没关系,只因为他是他自己,他活成他自己。就如同宝玉将黛玉视作知己是一个道理。
湘云第二次来贾府劝宝玉那次,宝玉就说过,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若说他早和她生分了。是因为黛玉知道说了宝玉不高兴,所以才不说吗?当然不是,黛玉才没这么世俗。


黛玉和宝玉与其说是两小无猜的情侣,不如说是情感灵魂共振的知己。紫鹃就说过,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可见这世间知己难寻啊。
什么是知己?就是灵魂高度契合的两个人,也许彼此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工作,但两人只要一聊到某些话题,思想上就能瞬间共鸣,深度交流,彼此懂得彼此,且是不用说出口的那种。
还记得宝玉黛玉先后去看偶染微恙的宝玉一回,黛玉说宝玉的乳母李嬷嬷自己吃了酒又拿他们来醒脾,李嬷嬷就说黛玉,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你猜黛玉怎么说?
黛玉是这么回复的,她冷笑着说,我为什么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这话可以拿来直接作为本文的标准答案了,因为是黛玉亲口说的。
在黛玉看来,不管宝玉是读正经书也好,在内帏厮混也罢,她既不会帮宝玉说话,助长他的某些风气。也不会为了迎合世俗而去劝说宝玉,那样的话, 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宝玉的一切,自然有他的父母长辈来管来问,有他身边的丫鬟来说来劝,他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哪里有他多嘴的份呢?


要说劝宝玉读书,大家是不是还忽略了一个人?对,三姑娘探春。她跟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感情也很好,以探春的为人,她完全可以去劝二哥哥的,为什么我们不见探春劝宝玉?
我想,算上宝钗、湘云、黛玉,大概没有人比探春对宝玉的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了解的更全面深入的了,毕竟他们才是真正一起长大的姊妹,都养在贾母、王夫人身边。
以探春的聪敏,她自然是深知宝玉是个不爱读正经书也不听劝的,所以与其自己说了碰一鼻子灰还被二哥哥厌弃,那她宁可不说的好,毕竟,她在贾府想要立足,也并不容易。
就以上都不算,单从世俗和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个劝学,也不是人人能说的。
湘云说了被宝玉下逐客令,她可以回到叔叔婶婶家,就永远不来贾府也没什么。宝钗说了被宝玉讨厌下逐客令,她完全可以收拾东西跟母兄搬出去,薛家有自己的产业,我不受你那鸟气如何?
可黛玉如果说了被宝玉讨厌了,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她,又该去哪里呢?她无处可去啊。而且,在贾府没了宝玉的关心和呵护,她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刀霜剑呢?
探春如果说了被宝玉厌恶了,一直想要逃离原生家庭的她,又该何去何从呢?跟二哥哥搞好关系,对探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只是宝玉能从外面给她带小玩意儿那么简单,想想就知道了。
1条评分金币+15
zhdf 金币 +1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10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096
金币
291070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小时前
黛玉对宝玉学习态度的深层解析
在《红楼梦》中,黛玉并非完全不劝宝玉学习,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宝玉的理解与支持。宝玉挨打后,黛玉曾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隐含对宝玉行为的规劝;宝玉去学堂辞别时,她以“蟾宫折桂”鼓励其上进,表明她认同读书的价值。但她的劝诫从不刻意或强硬,与宝钗、湘云形成鲜明对比。

黛玉与其他角色劝学方式的差异
宝钗的“世俗规训”:宝钗以“停机德”为核心,从时代价值观出发,反复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甚至婚后仍“借词含讽谏”,其劝诫带有明确的功利性和道德约束。
湘云的“直爽关怀”:湘云因与宝玉青梅竹马的情谊,直言劝其“好好读书”,出发点是真心为宝玉前途着想,但方式直接,未顾及宝玉的排斥心理。
黛玉的“共情式尊重”:黛玉虽认可读书的意义,但更尊重宝玉的内心选择。她曾明确表示“我也犯不着劝他”,认为宝玉的价值不取决于是否走仕途,这种态度源于对宝玉灵魂的深刻理解。
黛玉不“死劝”宝玉的核心原因
灵魂知己的深度共鸣
黛玉与宝玉是“情感灵魂共振的知己”,她理解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源于对虚伪礼教的排斥,而非反对读书本身。宝玉曾坦言“林妹妹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印证二人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正如紫鹃所言“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黛玉的沉默恰是对这份知己情谊的守护。

寄人篱下的身份自觉
黛玉作为“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孤女,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不是正经主子”,不便越界干涉宝玉的人生选择。她曾自嘲“我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哪里有我多嘴的份呢?”,这种身份认知让她在劝诫宝玉时保持克制。

对个体价值的独特坚守
黛玉的价值观超越了时代局限:她不认为男性必须通过科举实现价值,而是欣赏宝玉“活成他自己”的本真。她的闺房潇湘馆“比上等书房还好”,书架堆满儒家经典,自身“五岁读《四书》”,却从未以学识要求宝玉,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黛玉的选择:超越世俗的情感哲学
黛玉的“不劝”,本质是对宝玉独立人格的肯定。她的劝诫如“改了吧”,是基于情感关怀的柔性提醒;而日常的沉默,则是对宝玉精神世界的无条件接纳。这种“不说混账话”的默契,使她成为宝玉唯一的灵魂知己,也让《红楼梦》的爱情叙事突破了世俗功利的桎梏,升华为对个体自由与精神契合的永恒追求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10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