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被世卫列为一级致癌物,处暑饭桌上最常见,大量家庭已中招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206
金币
3417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9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3小时前
立秋已至,暑气尚存,餐桌上不少家庭开始频频上菜,有一样东西,几乎顿顿不缺,人人都说香,可它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很多人边吃边说“没关系,少吃点没事”,可一边嘴上说着“少吃”,一边却夹得比谁都快。到底是什么东西,明知道有毒,还是舍不得放下筷子?
吃饭,不光是为了饱,更是为了习惯、为了情感、为了那个“熟悉的味道”。但有个味道,吃得越多,风险越大,它的香味里藏着毒,嘴巴尝到的是人间烟火,身体里藏下的却是病根。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明确指出:加工肉制品属于一级致癌物。这不是“可能”,也不是“怀疑”,而是和吸烟、石棉、酒精、苯一样,经过大量研究确认的致癌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腊肉、香肠、培根、火腿、咸肉。


你家冰箱里有吗?想想每年入秋后,家家户户晒腊肉、灌香肠的热情有多高。切成片,炒青椒、炖豆腐,油汪汪地噼啪作响,香得让人恨不得舔盘子。可这一口香,背后是亚硝酸盐在悄悄作祟,是致癌风险在慢慢积累。
亚硝酸盐,这东西听起来陌生,但它在加工肉品中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主要功能是防腐、保色、增香。
可一旦摄入过量,尤其在胃酸的参与下,它会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这才是罪魁祸首。这种物质被证实会诱发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肿瘤。


问题是,它不会立刻发作,不会让你吃完就吐血。它像是个耐心的蓄谋者,一点点渗透你的身体,一点点磨掉你的免疫力。
有人说:“我吃了几十年腊肉,也没见得得癌。”但癌症从来不是“这一口”决定的,是这几十年里每一口的积累,才让身体在某一刻突然撑不住。
你敢说,你从没在热锅上煎培根时,闻到那股冲鼻的香味而食欲大动吗?这香味其实是脂肪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的醛类、酮类、杂环胺等物质,这些化合物本身就具有促癌作用。
再加上腌制时加入的亚硝酸盐,等于是双重打击。你以为是家乡味,其实是慢性毒。


尤其是那些看似“健康”的低脂香肠、儿童肉肠、火腿片,包装得再精致,广告词再冠冕堂皇,只要是加工肉制品,就逃不过这个宿命。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是红色的腊肉,就没事,这是最大的误区。颜色淡不代表没有毒,味道淡不代表吃了安全。
有研究追踪了几十万人,发现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8%。50克是什么概念?
两三片火腿肠、一小段香肠、一块腊肉。这可不是暴饮暴食的量,而是平常一顿早餐就能轻松吃到的分量。


还有人说:“我不天天吃,偶尔吃吃应该没关系。”但问题是,“偶尔”这个词,很多人自己都说不清。今天是节日,明天是聚餐,后天是零食……不知不觉,“偶尔”变成了常态。而癌症喜欢的,就是这种长期、反复、潜移默化的刺激。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东西往往是家里老人、小孩最喜欢吃的。老人说,这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小孩说,这是学校营养餐的“香肠味”。可这一口“香”,却可能是他们身体里最难察觉的定时炸弹。
有个病例至今让人难忘,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平时身体倍儿棒,几乎不去医院。直到某天突然腹痛,几天后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
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唯一的“爱好”就是早餐来根香肠,午饭配点腊肉,晚饭再来碗香肠炒饭。没有人告诉他,这么吃几十年,早已把胃肠“泡”在了亚硝胺里。


不少人还误以为,只要自家做的香肠、咸肉,就比超市的安全。可真相是,自制腊肉的亚硝酸盐含量往往更高,因为没有检测、没有标准,腌得“越久越香”的背后,是毒素一点点累积。
你觉得晒干了就安全?晒干本身不会降解亚硝酸盐;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细菌反而更容易繁殖,加快亚硝酸盐向亚硝胺的转化。
尤其是室内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地方,腊肉甚至可能含有霉菌毒素,是另一种毒的叠加。还有人说:“那我吃的时候把煮得久一些,总能把毒煮掉吧?”很遗憾,亚硝胺是热稳定物质,普通的烹饪根本分解不了。
这类毒素不像细菌那样可以“杀灭”,它更像是镶嵌在肉里的化学分子,煮得越久反而可能生成更多。尤其是高温煎炸,正是亚硝胺生成的温床。


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而是别让它成为你饮食的一部分。偶尔吃一次,问题不大,但如果你觉得“香肠炒饭”是懒人救星,“腊肉炖豆腐”是下饭神器,那就要打住了。
改变从来不是让你委屈,而是给你机会。如果非吃不可,请记住几点:尽量选择正规品牌,查看成分表,控制亚硝酸盐含量;
不要空腹吃加工肉,配合蔬菜水果一起吃,有助于减少致癌物吸收;尽量避免高温煎炸,用蒸煮代替;吃完后多喝水、多排尿,加快代谢;最关键的是,别天天吃,别顿顿有。
有人说,人生不能没有味道。可你想要的是人间烟火气,还是病床上的化疗单?这道选择题,其实早就摆在你面前。


每到处暑,天气闷热,人体代谢开始转向“秋收”模式,身体也更容易囤积毒素。如果这时候还吃大量加工肉制品,等于火上浇油。肠胃负担加重,致癌物滞留时间变长。
很多家庭已经“中招”,不是得了病才叫中招,而是餐桌上已经习惯了这种“毒香”的存在,甚至不觉得它有问题。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习惯比毒还毒。
想要健康,真的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把腊肉换成新鲜瘦肉,把香肠换成鸡蛋,把火腿换成豆腐,你会发现,饭一样香,命更长。


别拿“吃都不能吃了”当借口,这是在逃避;别把“我都活到这岁数了”当挡箭牌,那不是坦然,是放弃。管住嘴巴,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206
金币
3417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9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3小时前
幽门螺杆菌:潜伏在饭桌上的一级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它是唯一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其感染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在家庭中易通过餐桌等途径传播,我国感染率较高,需引起高度重视。

幽门螺杆菌的家庭传播与餐桌陋习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和共用器具传播,我国家庭中感染率高,多与以下餐桌陋习有关:

嘴对嘴给孩子喂饭:老人担心食物太烫或太硬,会自己尝一下或将食物嚼碎再喂给孩子,这种做法可能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
不用公筷:家人围坐桌前吃饭时很少用公筷,每个人的筷子来回夹菜,容易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扒拉菜:餐桌上喜欢扒拉菜的习惯,不仅不礼貌,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传播风险。
嘬筷子:吃饭时嘬筷子的习惯,既不文雅,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风险。

幽门螺杆菌的健康危害及相关症状
诱发多种癌症: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酸性环境后不断生长繁殖,引发组织损伤,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进而可能引发肠上皮化生、胃萎缩等,增加胃癌风险。

此外,还可能增加咽喉癌、肠癌及胃肠道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风险。相关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高达120万例,中国占比40%,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常见感染症状
腹胀腹痛:幽门螺杆菌刺激和损伤胃黏膜,引发胃功能紊乱,导致腹胀腹痛。
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出现嗳气或早饱等症状。
口臭:刺激胃酸分泌,引发胃部、食管等方面紊乱,导致胃食管反流,产生口臭。

恶心呕吐。
幽门螺杆菌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预防措施
注重口腔卫生:勤刷牙、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滋生。幽门螺杆菌会在龋齿或牙垢上生长繁殖,导致口腔异味,建议养成早晚刷牙及餐后漱口习惯,定期消毒牙刷牙杯用具。

孩子使用专用餐具:减少老人与孩子的口口喂食和亲吻,让孩子使用专用餐具。
注重个人卫生:养成饭前饭后、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菌感染风险。
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食1;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腌制、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
避免家庭性感染及交叉感染:家庭中若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成员最好进行排查,并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如增强使用公筷意识,实行分餐制,定期对餐具消毒,避免共用茶杯、餐具等个人用品。

治疗的重要性: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难自行清除,建议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只要感染就要去正规医院积极进行根除治疗。研究证实,根治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若在全国推广治疗,保守估计每年可预防超85000例胃癌病例。浅表性胃炎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愈后,几乎能完全预防胃癌的发生

常见一级致癌物的家常菜替代方案
在家常菜中,部分食材或烹饪方式可能涉及一级致癌物,如幽门螺杆菌污染、高盐饮食、高温油烟产物等。通过科学选择替代品和调整烹饪习惯,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以下是具体替代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相关风险的替代方案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餐桌陋习传播,替代核心在于阻断传播途径并优化饮食结构:

替代共餐习惯: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嘴对嘴喂饭,儿童改用专用餐具1。
高风险行为替换:用“分餐制”代替围坐共餐,以“餐具消毒”替代共用碗筷,减少交叉感染1。
食材选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洋葱)和抑菌食材(如大蒜、蜂蜜),辅助抑制细菌繁殖。
二、高盐与腌制食品的替代方案
高盐饮食及腌制品含亚硝酸盐,可通过以下方式替代:

一级致癌物相关食材    推荐替代品    替代理由
咸菜、榨菜    新鲜蔬菜沙拉、醋渍黄瓜    减少亚硝酸盐摄入,保留维生素
腊肉、火腿    鲜瘦肉、鸡胸肉、鱼肉    降低加工肉中的防腐剂和盐分
酱菜、腐乳    新鲜豆腐、纳豆    减少发酵过程中的亚硝胺生成
高盐调味(酱油、盐)    低钠盐、柠檬汁、香草(如迷迭香)    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克内,用酸味提升风味

三、高温烹饪与油烟相关的替代方案
厨房油烟中的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可通过调整烹饪方式规避:
烹饪工具替换:
用电磁炉、空气炸锅替代燃气灶,减少苯释放;
选择不粘锅代替铁锅,降低油脂使用量和焦糊风险。

烹饪方法调整:
以蒸、煮、炖替代油炸、爆炒,避免油温超过200℃;
炒完菜后立即刷锅,避免残留食物残渣焦糊产生致癌物。
习惯改进:
抽油烟机提前10分钟开启,烹饪后延迟5分钟关闭,确保油烟完全排出;

拒绝重复使用煎炸油,改用一次性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
四、霉变与储存不当食材的替代方案
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谷物,需从源头控制:

发霉食材处理:一旦发现花生、玉米、大米霉变,立即丢弃,不可食用或喂饲动物;
储存替代方案:用密封玻璃罐代替布袋储存粮食,放置干燥剂防潮,定期检查保质期;
食材替换:选择新鲜谷物,优先购买小包装产品,避免长期存放导致霉变。

五、其他致癌物的替代建议
槟榔:用口香糖、坚果(如核桃、杏仁)替代,降低口腔癌风险;
烧烤食品:用烤箱锡纸包裹烤制,或改用“低温慢烤”,减少表面焦黑部分;
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替换为自制肉肠(无防腐剂)或豆制素肉,保留风味同时减少风险。
通过以上替代方案,可显著降低家常菜中的一级致癌物暴露风险。需注意,癌症预防需长期坚持健康习惯,同时定期体检(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常见致癌风险食物的类别与辨别依据
日常生活中部分食物因成分或加工方式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以下几类需重点关注:

油炸食品:高温煎炸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尤其是反复使用的食用油制作的食物(如油条、炸薯条)及表面焦糊的食品(如烧焦的咖啡)风险更高。
腌制与加工肉制品:咸鱼、咸菜、香肠、火腿等含大量盐分和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增加胃癌、结直肠癌风险。
熏制与烧烤食品:熏肉、熏鱼、烤羊肉串等通过烟熏或炭火直接接触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熏制过程还可能叠加亚硝酸盐风险。
霉变食品:受潮的谷物(米、玉米)、坚果(花生)等易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被WHO列为一级致癌物,与肝癌密切相关,且高温无法破坏其毒性。

榔:含槟榔碱及亚硝基化合物,长期嚼食可导致口腔黏膜病变,是口腔癌的明确诱因。
食物致癌风险的辨别方法
从外观与状态识别风险

观察霉变迹象
粮食、坚果等出现 霉斑、变色、结块 或 哈喇味,提示可能含黄曲霉素,即使去除霉斑也不可食用。
肉类、果蔬表面发黏、出水或有异味,可能滋生细菌或霉菌,需立即丢弃。

警惕加工食品的标签信息
查看配料表,含 亚硝酸钠、硝酸钠、防腐剂(如苯甲酸钠) 的加工肉(香肠、火腿)及腌制食品需限量食用。
油炸食品若颜色过深(如深褐色)、表面焦硬,可能高温过度产生丙烯酰胺。
通过烹饪方式与保存条件判断

避免高危烹饪法:
烧烤时食物直接接触炭火、油脂滴落产生烟雾,或油炸时油温过高(超过200℃)、反复用油,均会增加致癌物含量。
熏制食品表面若有黑色烟渍,可能苯并芘超标,建议选择蒸煮、快炒等低温烹饪方式。
关注储存环境:
在 温暖潮湿处存放的食物(如厨房角落的谷物、阳台暴晒的坚果)易霉变,应密封后置于干燥、低温环境(如冰箱或阴凉通风处)。

参考权威机构与科学共识
WHO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类:
1类致癌物:中式咸鱼(亚硝胺)、黄曲霉素、槟榔、酒精(乙醇)等,需严格避免。
2A类可能致癌物:红肉(过量食用)、高温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建议限制摄入频率。
降低风险的饮食建议

减少高危食物摄入:
每周加工肉食用不超过50克,红肉控制在50-75克/天,用禽肉、鱼肉替代。
避免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可用新鲜蔬菜腌制时缩短时间(如少于24小时)以减少亚硝酸盐生成。
优化饮食结构:
每日摄入 300克以上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如西兰花)、200克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帮助稀释和排出致癌物。

用全谷物(燕麦、糙米)替代精制碳水(白米、白面),降低炎症反应和癌症风险。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不嚼食槟榔,不饮用烧焦的咖啡或茶水,霉变、过期食品坚决丢弃,不因“节约”忽视健康风险。
家庭烹饪时控制油温,避免反复用油,定期清洁油烟机以减少油烟暴露。
通过以上方法,可有效识别和规避食物中的致癌风险,结合均衡饮食与科学储存,助力降低癌症发生概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0476
金币
371865
道行
2004
原创
2418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4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加工肉制品:餐桌上的隐形杀手

立秋已至,暑气尚存,餐桌上不少家庭开始频频上菜,有一样东西,几乎顿顿不缺,人人都说香,可它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很多人边吃边说“没关系,少吃点没事”,可一边嘴上说着“少吃”,一边却夹得比谁都快。到底是什么东西,明知道有毒,还是舍不得放下筷子?

吃饭,不光是为了饱,更是为了习惯、为了情感、为了那个“熟悉的味道”。但有个味道,吃得越多,风险越大,它的香味里藏着毒,嘴巴尝到的是人间烟火,身体里藏下的却是病根。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明确指出:加工肉制品属于一级致癌物。这不是“可能”,也不是“怀疑”,而是和吸烟、石棉、酒精、苯一样,经过大量研究确认的致癌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腊肉、香肠、培根、火腿、咸肉。

你家冰箱里有吗?想想每年入秋后,家家户户晒腊肉、灌香肠的热情有多高。切成片,炒青椒、炖豆腐,油汪汪地噼啪作响,香得让人恨不得舔盘子。可这一口香,背后是亚硝酸盐在悄悄作祟,是致癌风险在慢慢积累。

亚硝酸盐,这东西听起来陌生,但它在加工肉品中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主要功能是防腐、保色、增香。可一旦摄入过量,尤其在胃酸的参与下,它会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这才是罪魁祸首。这种物质被证实会诱发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多种消化系统肿瘤。

问题是,它不会立刻发作,不会让你吃完就吐血。它像是个耐心的蓄谋者,一点点渗透你的身体,一点点磨掉你的免疫力。

有人说:“我吃了几十年腊肉,也没见得得癌。”但癌症从来不是“这一口”决定的,是这几十年里每一口的积累,才让身体在某一刻突然撑不住。

你敢说,你从没在热锅上煎培根时,闻到那股冲鼻的香味而食欲大动吗?这香味其实是脂肪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的醛类、酮类、杂环胺等物质,这些化合物本身就具有促癌作用。再加上腌制时加入的亚硝酸盐,等于是双重打击。你以为是家乡味,其实是慢性毒。

尤其是那些看似“健康”的低脂香肠、儿童肉肠、火腿片,包装得再精致,广告词再冠冕堂皇,只要是加工肉制品,就逃不过这个宿命。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是红色的腊肉,就没事,这是最大的误区。颜色淡不代表没有毒,味道淡不代表吃了安全。

有研究追踪了几十万人,发现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8%。50克是什么概念?两三片火腿肠、一小段香肠、一块腊肉。这可不是暴饮暴食的量,而是平常一顿早餐就能轻松吃到的分量。

还有人说:“我不天天吃,偶尔吃吃应该没关系。”但问题是,“偶尔”这个词,很多人自己都说不清。今天是节日,明天是聚餐,后天是零食……不知不觉,“偶尔”变成了常态。而癌症喜欢的,就是这种长期、反复、潜移默化的刺激。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东西往往是家里老人、小孩最喜欢吃的。老人说,这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小孩说,这是学校营养餐的“香肠味”。可这一口“香”,却可能是他们身体里最难察觉的定时炸弹。

有个病例至今让人难忘,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平时身体倍儿棒,几乎不去医院。直到某天突然腹痛,几天后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他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唯一的“爱好”就是早餐来根香肠,午饭配点腊肉,晚饭再来碗香肠炒饭。没有人告诉他,这么吃几十年,早已把胃肠“泡”在了亚硝胺里。

不少人还误以为,只要自家做的香肠、咸肉,就比超市的安全。可真相是,自制腊肉的亚硝酸盐含量往往更高,因为没有检测、没有标准,腌得“越久越香”的背后,是毒素一点点累积。

你觉得晒干了就安全?晒干本身不会降解亚硝酸盐;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细菌反而更容易繁殖,加快亚硝酸盐向亚硝胺的转化。尤其是室内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地方,腊肉甚至可能含有霉菌毒素,是另一种毒的叠加。还有人说:“那我吃的时候把煮得久一些,总能把毒煮掉吧?”很遗憾,亚硝胺是热稳定物质,普通的烹饪根本分解不了。

这类毒素不像细菌那样可以“杀灭”,它更像是镶嵌在肉里的化学分子,煮得越久反而可能生成更多。尤其是高温煎炸,正是亚硝胺生成的温床。

不是说一口都不能碰,而是别让它成为你饮食的一部分。偶尔吃一次,问题不大,但如果你觉得“香肠炒饭”是懒人救星,“腊肉炖豆腐”是下饭神器,那就要打住了。

改变从来不是让你委屈,而是给你机会。如果非吃不可,请记住几点:尽量选择正规品牌,查看成分表,控制亚硝酸盐含量;不要空腹吃加工肉,配合蔬菜水果一起吃,有助于减少致癌物吸收;尽量避免高温煎炸,用蒸煮代替;吃完后多喝水、多排尿,加快代谢;最关键的是,别天天吃,别顿顿有。

有人说,人生不能没有味道。可你想要的是人间烟火气,还是病床上的化疗单?这道选择题,其实早就摆在你面前。

每到处暑,天气闷热,人体代谢开始转向“秋收”模式,身体也更容易囤积毒素。如果这时候还吃大量加工肉制品,等于火上浇油。肠胃负担加重,致癌物滞留时间变长。

很多家庭已经“中招”,不是得了病才叫中招,而是餐桌上已经习惯了这种“毒香”的存在,甚至不觉得它有问题。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习惯比毒还毒。

想要健康,真的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把腊肉换成新鲜瘦肉,把香肠换成鸡蛋,把火腿换成豆腐,你会发现,饭一样香,命更长。

别拿“吃都不能吃了”当借口,这是在逃避;别把“我都活到这岁数了”当挡箭牌,那不是坦然,是放弃。管住嘴巴,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