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潜伏在饭桌上的一级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它是唯一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其感染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在家庭中易通过餐桌等途径传播,我国感染率较高,需引起高度重视。
幽门螺杆菌的家庭传播与餐桌陋习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和共用器具传播,我国家庭中感染率高,多与以下餐桌陋习有关:
嘴对嘴给孩子喂饭:老人担心食物太烫或太硬,会自己尝一下或将食物嚼碎再喂给孩子,这种做法可能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
不用公筷:家人围坐桌前吃饭时很少用公筷,每个人的筷子来回夹菜,容易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
扒拉菜:餐桌上喜欢扒拉菜的习惯,不仅不礼貌,还会增加幽门螺杆菌传播风险。
嘬筷子:吃饭时嘬筷子的习惯,既不文雅,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风险。
幽门螺杆菌的健康危害及相关症状
诱发多种癌症:幽门螺杆菌进入胃部酸性环境后不断生长繁殖,引发组织损伤,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进而可能引发肠上皮化生、胃萎缩等,增加胃癌风险。
此外,还可能增加咽喉癌、肠癌及胃肠道淋巴瘤等肿瘤的发生风险。相关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高达120万例,中国占比40%,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常见感染症状
腹胀腹痛:幽门螺杆菌刺激和损伤胃黏膜,引发胃功能紊乱,导致腹胀腹痛。
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出现嗳气或早饱等症状。
口臭:刺激胃酸分泌,引发胃部、食管等方面紊乱,导致胃食管反流,产生口臭。
恶心呕吐。
幽门螺杆菌的预防与治疗建议
预防措施
注重口腔卫生:勤刷牙、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滋生。幽门螺杆菌会在龋齿或牙垢上生长繁殖,导致口腔异味,建议养成早晚刷牙及餐后漱口习惯,定期消毒牙刷牙杯用具。
孩子使用专用餐具:减少老人与孩子的口口喂食和亲吻,让孩子使用专用餐具。
注重个人卫生:养成饭前饭后、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菌感染风险。
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食1;饮食多样化,不挑食,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烟熏、腌制、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饮酒。
避免家庭性感染及交叉感染:家庭中若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成员最好进行排查,并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如增强使用公筷意识,实行分餐制,定期对餐具消毒,避免共用茶杯、餐具等个人用品。
治疗的重要性: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难自行清除,建议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只要感染就要去正规医院积极进行根除治疗。研究证实,根治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若在全国推广治疗,保守估计每年可预防超85000例胃癌病例。浅表性胃炎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愈后,几乎能完全预防胃癌的发生
常见一级致癌物的家常菜替代方案
在家常菜中,部分食材或烹饪方式可能涉及一级致癌物,如幽门螺杆菌污染、高盐饮食、高温油烟产物等。通过科学选择替代品和调整烹饪习惯,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以下是具体替代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相关风险的替代方案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餐桌陋习传播,替代核心在于阻断传播途径并优化饮食结构:
替代共餐习惯: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嘴对嘴喂饭,儿童改用专用餐具1。
高风险行为替换:用“分餐制”代替围坐共餐,以“餐具消毒”替代共用碗筷,减少交叉感染1。
食材选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洋葱)和抑菌食材(如大蒜、蜂蜜),辅助抑制细菌繁殖。
二、高盐与腌制食品的替代方案
高盐饮食及腌制品含亚硝酸盐,可通过以下方式替代:
一级致癌物相关食材 推荐替代品 替代理由
咸菜、榨菜 新鲜蔬菜沙拉、醋渍黄瓜 减少亚硝酸盐摄入,保留维生素
腊肉、火腿 鲜瘦肉、鸡胸肉、鱼肉 降低加工肉中的防腐剂和盐分
酱菜、腐乳 新鲜豆腐、纳豆 减少发酵过程中的亚硝胺生成
高盐调味(酱油、盐) 低钠盐、柠檬汁、香草(如迷迭香) 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克内,用酸味提升风味
三、高温烹饪与油烟相关的替代方案
厨房油烟中的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可通过调整烹饪方式规避:
烹饪工具替换:
用电磁炉、空气炸锅替代燃气灶,减少苯释放;
选择不粘锅代替铁锅,降低油脂使用量和焦糊风险。
烹饪方法调整:
以蒸、煮、炖替代油炸、爆炒,避免油温超过200℃;
炒完菜后立即刷锅,避免残留食物残渣焦糊产生致癌物。
习惯改进:
抽油烟机提前10分钟开启,烹饪后延迟5分钟关闭,确保油烟完全排出;
拒绝重复使用煎炸油,改用一次性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
四、霉变与储存不当食材的替代方案
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谷物,需从源头控制:
发霉食材处理:一旦发现花生、玉米、大米霉变,立即丢弃,不可食用或喂饲动物;
储存替代方案:用密封玻璃罐代替布袋储存粮食,放置干燥剂防潮,定期检查保质期;
食材替换:选择新鲜谷物,优先购买小包装产品,避免长期存放导致霉变。
五、其他致癌物的替代建议
槟榔:用口香糖、坚果(如核桃、杏仁)替代,降低口腔癌风险;
烧烤食品:用烤箱锡纸包裹烤制,或改用“低温慢烤”,减少表面焦黑部分;
加工肉制品(如香肠、培根):替换为自制肉肠(无防腐剂)或豆制素肉,保留风味同时减少风险。
通过以上替代方案,可显著降低家常菜中的一级致癌物暴露风险。需注意,癌症预防需长期坚持健康习惯,同时定期体检(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常见致癌风险食物的类别与辨别依据
日常生活中部分食物因成分或加工方式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以下几类需重点关注:
油炸食品:高温煎炸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致癌物,尤其是反复使用的食用油制作的食物(如油条、炸薯条)及表面焦糊的食品(如烧焦的咖啡)风险更高。
腌制与加工肉制品:咸鱼、咸菜、香肠、火腿等含大量盐分和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增加胃癌、结直肠癌风险。
熏制与烧烤食品:熏肉、熏鱼、烤羊肉串等通过烟熏或炭火直接接触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熏制过程还可能叠加亚硝酸盐风险。
霉变食品:受潮的谷物(米、玉米)、坚果(花生)等易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被WHO列为一级致癌物,与肝癌密切相关,且高温无法破坏其毒性。
槟
榔:含槟榔碱及亚硝基化合物,长期嚼食可导致口腔黏膜病变,是口腔癌的明确诱因。
食物致癌风险的辨别方法
从外观与状态识别风险
观察霉变迹象
粮食、坚果等出现 霉斑、变色、结块 或 哈喇味,提示可能含黄曲霉素,即使去除霉斑也不可食用。
肉类、果蔬表面发黏、出水或有异味,可能滋生细菌或霉菌,需立即丢弃。
警惕加工食品的标签信息
查看配料表,含 亚硝酸钠、硝酸钠、防腐剂(如苯甲酸钠) 的加工肉(香肠、火腿)及腌制食品需限量食用。
油炸食品若颜色过深(如深褐色)、表面焦硬,可能高温过度产生丙烯酰胺。
通过烹饪方式与保存条件判断
避免高危烹饪法:
烧烤时食物直接接触炭火、油脂滴落产生烟雾,或油炸时油温过高(超过200℃)、反复用油,均会增加致癌物含量。
熏制食品表面若有黑色烟渍,可能苯并芘超标,建议选择蒸煮、快炒等低温烹饪方式。
关注储存环境:
在 温暖潮湿处存放的食物(如厨房角落的谷物、阳台暴晒的坚果)易霉变,应密封后置于干燥、低温环境(如冰箱或阴凉通风处)。
参考权威机构与科学共识
WHO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类:
1类致癌物:中式咸鱼(亚硝胺)、黄曲霉素、槟榔、酒精(乙醇)等,需严格避免。
2A类可能致癌物:红肉(过量食用)、高温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建议限制摄入频率。
降低风险的饮食建议
减少高危食物摄入:
每周加工肉食用不超过50克,红肉控制在50-75克/天,用禽肉、鱼肉替代。
避免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可用新鲜蔬菜腌制时缩短时间(如少于24小时)以减少亚硝酸盐生成。
优化饮食结构:
每日摄入 300克以上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如西兰花)、200克水果,补充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帮助稀释和排出致癌物。
用全谷物(燕麦、糙米)替代精制碳水(白米、白面),降低炎症反应和癌症风险。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不嚼食槟榔,不饮用烧焦的咖啡或茶水,霉变、过期食品坚决丢弃,不因“节约”忽视健康风险。
家庭烹饪时控制油温,避免反复用油,定期清洁油烟机以减少油烟暴露。
通过以上方法,可有效识别和规避食物中的致癌风险,结合均衡饮食与科学储存,助力降低癌症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