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日消暑的多元智慧与生活美学
古人在炎炎夏日中展现出了丰富的消暑智慧和独特的生活美学,从服饰、饮食到寝具、娱乐,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顺应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仅发明了诸多实用的消暑用具,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服饰风格,让夏天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创意。
清凉舒适的夏日服饰
古人在夏日服饰的选择上,注重材质的透气性和款式的凉爽性,展现出了大胆而时尚的一面。
材质选择:在古代,“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丝绸和麻布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更加凉爽,能够更好地散热。
款式设计
男性服饰:如《北齐校书图》中,一群留着胡子的士大夫穿着透明的薄纱、性感的吊带,在工作时也能保持凉爽。
女性服饰:唐朝时期,“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此外,明人尤求《荷亭消夏图》中所绘美人消夏,上身赤裸,不着一丝衣物,尽显清凉。孟浩然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诗句,也描绘了古人散发乘凉的舒适场景。
美味诱人的夏日饮食
古人在夏日的饮食方面也毫不逊色,从冷饮到特色小吃,种类繁多,口味丰富。
古代“冰淇淋”:在陕西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里,有侍女捧着“酥山”,它相当于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酥山最底层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
宋代冷饮:宋朝人喜欢吃草本、水果刨冰,如冰雪甘草汤、生淹水木瓜、雪泡梅花酒、冰绿豆水等。当时的都城汴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
元代冰酪:元代时,皇室以果汁、牛奶和冰块发明了“冰酪”。后来,这一技术被法国人买走,又被英国人加以改造,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冰激凌。
明清时期冷饮: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酸梅汤,老北京城前门的九龙斋专门卖冰镇的酸梅汤,用酸梅煮后,加入玫瑰、木樨和冰水,喝的时候能凉透牙齿。
创意十足的消暑寝具与用具
古人发明了多种创意十足的消暑寝具和用具,帮助人们在睡眠和日常生活中保持凉爽。
扇子:扇子是古人度夏的重要物品。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翟扇,当时主要作为仪仗使用。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几乎人手一扇。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
瓷枕:瓷枕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瓷枕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
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消暑用具,一般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睡觉时抱着它,十分清凉。
冰鉴: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使用冰鉴来保存冰块,散发冷气,用来保存鲜食
趣味盎然的夏日活动
古人在夏日还有一些趣味盎然的活动,如游泳等,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游泳与“游泳圈”:古人游泳时会使用“腰舟”,它是用大葫芦做成的浮水工具,游泳时将大葫芦别在腰间,就不容易往下沉2。还有升级版的“浮罂”,是在木架下绑上空的酒坛子,人钻进木架扶好就能游泳;以及“浮囊”,用羊皮缝成大口袋,充满气后扎紧做成,游泳时抱住浮囊就能轻松浮于水面。
独特的建筑与环境降温方式
古人还会利用建筑和环境来降温,创造凉爽的生活空间。
水帘降温:利用水车等机械结构将水引到屋顶,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帘,既能降温,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的诗句,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庭院纳凉:如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中,一位高士躺在矮榻之上,在一株老槐树的浓荫下袒胸露乳,恬然入睡,展现了利用庭院树荫纳凉的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