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十年:潮汕文化叙事的多维探索与创新实践
观潮活动作为潮汕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历经十年发展,已从单一的电影展示平台演变为推动潮汕文化传承、青年创作孵化及跨区域交流的综合性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影像、艺术与在地实践,构建“新的潮汕叙事”——既扎根乡土文化土壤,又回应现代社会议题,形成传统与当代交织的文化表达体系。
以电影为媒:重构潮汕文化的视觉表达
观潮活动通过影像创作与展映,打破外界对潮汕文化的刻板印象,呈现更立体的在地叙事:
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聚焦英歌舞、潮剧等非遗文化,如动画短片《英歌》在传统艺术爆火前便深入其精神内核,动画《河神之鼓》以《中国奇谭》式的叙事风格解读民俗故事,潮剧电影《荔镜记》则通过元宵场景强化文化仪式感。
青年视角的乡土书写:观潮实验室项目为年轻创作者提供指导,鼓励其从个人经历出发记录潮汕,如《陈小姐的森林》《带你去见我妈》等作品,展现城市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与代际冲突。
跨国界的文化共鸣:活动拓展至东南亚地区,邀请当地导演参与创作,将潮汕文化置于“山海相连”的区域语境中,探索海外潮汕人的身份认同。
从“家园”到“为家”:文化认同的当代解构
观潮团队以“为家”为核心理念,跳出传统“家园”叙事的理想化框架,直面现代潮汕人的文化困惑与身份焦虑
批判性的乡土情怀:团队避免过度美化家乡,而是通过沙龙《再jiàn家园》、展览《为家回响》等形式,探讨“逃离与回归”“身心错置”等普遍议题,如声音艺术家胡茂帆以礁石环境中的行为艺术,隐喻人与故土的复杂联结。
家庭关系的微观探索:工作坊《家人的手:无声的对话》通过肢体互动,引导参与者重新审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模式;影像作品则关注生育观念变迁,如年轻一代对“多子多福”的反叛、“催生男孩”背后的社交压力等现实问题。
集体记忆的档案化实践:计划建立“潮汕百年电影档案库”,试图通过影像文献的系统整理,为文化传承提供可触摸的历史锚点。
社群与生态:潮汕叙事的共创机制
观潮的可持续性得益于其构建的“情同手足”式社群网络,形成文化生产的良性生态:
在地力量的聚合:由稳定的核心团队牵头,联合潮汕电影新浪潮创作者、本土企业及观众,形成“互相提携、体谅如家人”的协作模式,如2025年新春观潮活动中,村民与来访者共同参与露天放映,实现文化消费与在地生活的融合。
跨领域的跨界融合:活动结合潮语音乐(如野草寮乐队专辑《猛走》)、摄影展、民俗体验等形式,打破艺术门类边界,让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
代际对话的桥梁作用:通过老电影修复、口述历史采集等方式,连接潮汕老一辈的集体记忆与青年的创新表达,如潮剧电影《荔镜记》的展映,既唤起长者共鸣,又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戏曲。
挑战与启示:小微文化项目的在地实践样本
观潮十年的探索,为区域文化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成功不仅源于潮汕“抱团”的文化特质,更在于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既守护英歌舞、嵌瓷等可见的文化符号,更挖掘“为家”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让潮汕叙事从地域标签升华为关于“归属”的普世思考。正如团队所言:“要为了家,才能成为家”,这种扎根泥土又面向星空的实践,或许正是新潮汕叙事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