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总有56个民族各有特色,其中塔吉克族算是特别的存在。他们是中国境内唯一的白种人民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那地方在帕米尔高原上,海拔高,气候冷,生活条件挺艰苦的。
塔吉克族人口不算多,大概5万多人,他们的长相跟中原人区别大,高鼻梁、深眼窝、白皮肤、大眼睛,这些特征一看就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为什么说他们是唯一的白种人呢?因为其他像俄罗斯族啥的,虽然也有白人血统,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通婚,血统没那么纯正了。塔吉克族几千年下来,基本保持了原样,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有直接关系。
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伊朗语族群,早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的时候,这片土地上就有他们的先民在活动了。帕米尔高原被叫作世界屋脊,地势高,冰川雪山到处是,交通不便,这也让塔吉克族相对隔离,少跟外界接触。
历史上,他们从伊朗一带迁徙过来,带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里扎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跟汉语完全不同,但他们跟其他民族相处融洽,一直是新疆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塔吉克族被称作“熊猫族”,因为稀少又独特,人口少,分布窄,主要靠游牧和农业维持生计,种小麦、青稞,放牧牛羊,自给自足。
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婚姻制度,这直接决定了血统的纯正。塔吉克族从很早开始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限于族内,不鼓励跟外族通婚。过去,甚至有近亲结婚的习俗,比如堂表亲之间联姻,这在20世纪中叶的记录里挺常见。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持民族特征,避免血统混杂。伊斯兰教逊尼派是他们的信仰,教义也规定婚姻要在穆斯林内部,这进一步强化了族内通婚的传统。男的偶尔可以娶外族女子,但女的很少外嫁,因为传统上女子要融入夫家文化。村里的婚姻记录显示,过去几十年,族内婚占比很高,离婚率低,强调白头偕老。
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婚姻观念也在慢慢变迁。20世纪50年代后,一夫多妻现象基本消失,买卖婚姻也减少了。现在,年轻人接受现代教育,自由恋爱多了起来,尤其在大城市,偶尔有跟外族通婚的案例。但整体上,族内通婚还是主流,特别是农村地区,父母会仔细考察对象,确保是本族。散居的塔吉克族变迁更明显,社会发展让婚姻更注重个人选择,但传统根深蒂固,不与外族通婚的观念没完全丢掉。这不是排外,而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确保后代继承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塔吉克族的服饰和文化也很有特点。男人穿宽松长袍,腰束带,头戴高帽,看起来有点中亚风。女人长裙鲜艳,头巾绣花,日常和节日都注重打扮。音乐舞蹈是他们的强项,用都塔尔琴和鼓伴奏,集体舞大家围圈跳,节奏欢快。每年春季赶羊上山放牧,秋季回村,生活节奏跟季节走。旅游业发展后,越来越多游客去塔县看风景,顺便了解他们的风情,这也促进了民族交流。
除了文化,他们对祖国的贡献特别突出,尤其在守卫边疆上。塔县跟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888公里,地形复杂,边防任务重。解放军官兵数量有限,很多时候靠当地牧民帮忙。塔吉克族人熟悉地形,自愿当护边员,协助巡逻,发现异常就报告。这不是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国行为。他们把边境当成自家牧场,世代守护。历史上,从新中国成立初,就有塔吉克人主动帮部队带路,穿越雪山戈壁。
最典型的就是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护边,成了边疆的传奇。拉齐尼的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自告奋勇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当向导。那时候,巡逻靠牦牛,路险没法开车。他带着水泥、油漆和馕上路,到界碑修补刷新,还刻“中国”字宣誓主权。祖父巡边23年,积累了丰富经验。1972年,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班,继续36年。他50多次遇险,但总能化险为夷,获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爱国拥军模范称号。父亲教儿子识地形、探路,拉齐尼从小耳濡目染。
拉齐尼·巴依卡1979年4月生在提孜那甫村,2001年入伍,当了两年武警边防兵。2003年退役后,2004年他接过父亲的鞭子,成为第三代护边员。那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 党,担任村委会委员和护边员。拉齐尼每月至少巡逻一次,累计走边境线5万多公里,协助处理边界事务多次。他被叫作“帕米尔雄鹰”,因为在云端高原上守边。2011年11月,在吾甫浪沟巡逻,遇大雪,一战士掉雪洞,拉齐尼用衣服打结做绳子,花两小时救人,自己冻得不省人事。2012年9月,在4639米悬崖,牦牛乱窜,他稳住队伍,自己摔进冰河,被冲出十几米。
拉齐尼不只护边,还推动民族团结。2018年,他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提交12份议案,焦点在改善边境民生,如修路建校。2020年10月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11月获全国劳动模范。他总说,这辈子要做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守好边境线。拉齐尼一家70年接力,传遍新疆,感动很多人。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在喀什大学培训,听到呼救,一个孩子落入人工湖冰窟。他冲上前,用围巾拉孩子,冰面坍塌,他落水。拉齐尼托举孩子出水面,喊人救,自己体力耗尽沉入湖底。孩子和母亲获救,他牺牲了,年仅41岁。木沙江·努尔墩和消防员参与救援,但拉齐尼没上来。
牺牲后,拉齐尼获多重荣誉。2021年2月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月获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全国优秀共产 党员。新疆自治区也追授他优秀共产 党员。中央宣传部号召学习他的精神,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推动者。军地各界热烈响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组织学习活动。
家族传统没断。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虽年近七旬,还在巡边。女儿都尔汗·拉齐尼13岁时说,爸爸是英雄,她要继承护边。儿子拉丁9岁,也表达长大当护边员。2021年9月,都尔汗在开学第一课节目分享父亲事迹。边防官兵和牧民继续合作,守护边疆。提孜那甫村建了守边护边爱国教育馆,展示拉齐尼一家事迹,教育后辈。
这个民族的故事,体现了中国民族团结。塔吉克族虽长相不同,但心系祖国,不与外族通婚保持特色,自愿守边贡献力量。他们的生活虽苦,但爱国情怀真挚。社会发展中,婚姻变迁渐现,但核心传统稳固。拉齐尼一家是缩影,三代接力,第四代在路上。边疆安宁,有他们一份功劳。
塔吉克族的历史和现在,值得多了解。他们不是“被上帝遗忘的子民”,而是祖国西部的守护者。人口虽少,但作用大,在帕米尔高原上,默默付出。婚姻习俗确保血统,护边行动体现忠诚。未来,随着教育普及,年轻人会平衡传统与现代,但爱国守边不会变。这就是中国多民族的魅力,各族携手,共筑繁荣。